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Elmar Holenstein教授——存在与定向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应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的邀请,瑞士著名现象学家艾尔玛•霍伦斯坦(Elmar Holenstein)教授于9月17日至21日对我校进行了学术访问。18日下午14:30,霍伦斯坦教授在南校区2号楼401教室做了题为《存在与定向》的学术报告,张周志教授主持了报告。
  霍伦斯坦教授1937年出生于瑞士,曾在鲁文大学、海德堡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等机构求学、研究和执教。霍伦斯坦教授师从胡塞尔档案馆创建者梵•布雷达(Van Breda)神甫与著名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s),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哲学教授,是享誉世界的第三代现象学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心理学与文化哲学,主要著作有《联想现象学》(Phänomenologie der Assoziation ,1972)、《现象学的结构主义:罗曼•雅各布森的语言之途》 (Phenomenological Structuralism: Roman Jakobsons Approach to Language,1976)、《文化哲学的视角》(Kulturphilosophische Perspektiven,1998)与《哲学地图集》( Philosophie-Atlas,2004)。

 


霍伦斯坦教授的报告主题包括四个方面:(a)我们如何在空间中和思想中给自己定向;(b)尽管我们自己是感知的原点和定向的零点,但在行动中并不必然表现为知觉场的中心和枢纽;(C)我们有一种自然倾向:选择能让客体以最理想的方式得到观察的立足点,画一些能同时从无数观点出发统一地为我们呈现出地形学特征的图;(d)在地图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仅有主体的利益(权力和意识形态),而且还有格式塔规则和面向客体的关切。

首先,霍伦斯坦教授在导论中指出,我们生存的源初经验是空间性的,我们借助空间隐喻在思想中为自身定向。尽管我们所继承的欧洲哲学传统倾向于把生存意义更多地赋予人类生存的时间性而不是空间性,更多地赋予历史性而非地理位置和存在状态,但他认为,在认知方面,空间性比时间性更为基要。语言现象支持了这一看法,似乎很多语言中都有这样的隐密的本体论:存在即是存在于某处。这种空间隐喻被我们用来在其他各种存在的场域中给自己定位,最起码在我们的内在生命中,尤其是思想中。

在第一部分,霍伦斯坦教授分析了作为“定向的零点”的我们的身体。根据现象学的显现理论,被感知的客体与进行感知的主体之间的相关性对我们的视域建构有重大意义。这种自我相关性使我感知到的东西并不简单地处在空间中某处,而且还总是处于和我身体的相关状态中。我和我的身体一起通过行动向着世界存在。因此,对我们而言,存在即是被定向。另一方面,尽管我和我的身体是定向的零点,却绝不是一个绝对零点。

在第二部分,霍伦斯坦教授分析了我们如何通过地图定向。首先,可视物体决定了我们的定向。根据胡塞尔的侧显理论,在直接感知中,对象只从它朝向我们的角度被给与我们,因而只有同时从多个视角和方向才可能获得最佳呈现。地理学家中的建构主义者认为,主观的、个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利益是设计地图时的主导因素。霍伦斯坦教授批评了建构主义的目光短浅,并指出,世界地图在很大程度上以格式塔心理学方式和客体相关性来表达,每个大洲都能在地图上以完整的形象显示出来。他最后说,地图可以通过显示出来的内容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可以让某些人情绪高涨,也可以让某些人思虑万千,甚至惊恐万分。

由于全场讲座用英文进行,加之霍伦斯坦教授英语发音中的德语习惯,为了便于师生提问与交流,在霍伦斯坦教授讲完后,张周志教授把ppt的要点部分做了简要回放和解释,并系统地梳理和概括了霍伦斯坦教授报告的内容,做了精彩的点评。随后,霍伦斯坦教授与师生们用英文展开了积极互动。同学们就感知和视角、最理想的世界地图等问题提出了疑问和看法,霍伦斯坦教授分别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解释。

   最后,张周志教授代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向霍伦斯坦教授不辞辛苦为同学们带来思想盛宴表示真诚的感谢,报告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