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岩佐茂先生——环境哲学及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问题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2015年度“哲学研究与理论探讨高峰论坛”到1216日掀起了又一个新高潮,一天之内三场一流学者的精彩演讲。1216日晚715,校党委书记宋觉教授亲自接见了来自日本一桥大学的国际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岩佐茂先生、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副主任冯雷教授、中央编译局编审冯章先生,对于三位先生莅临我校做学术演讲表示热情欢迎。

晚7:30,岩佐茂先生就“环境哲学及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问题”做了精彩演讲,留学日本八年的冯雷博士担任了翻译,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主持,报告厅座无虚席。

岩佐茂先生学术演讲的第一阶段,首先介绍了环境哲学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概况和他个人致力于环境哲学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经历、思想和基本立场。

自1993年起,岩佐茂先生多次来华参加学术交流。20世纪90年代,中国也开始讨论关于环境的问题,中国学界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上,岩佐茂先生认为环境哲学讨论这些问题则显得过于抽象而不利于现实具体实践中的环境保护,环境哲学却恰恰是应该直接有用于环境改善的。因此,环境哲学探讨的主题应围绕具体的环境问题来展开。在当时日本学界,对于环境哲学的研究,社科知识、人文知识等都是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相对弱一些。对此,岩佐茂先生便亲自组织了“环境教育研究会”,进行了一系列专门研讨,距今已经开展了一百多期,其中探讨的许多问题都对现实环境的改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岩佐茂先生学术演讲的第二阶段集中就环境哲学本身的下述两个方面展开:

其一是环境自然物质代谢(变换)问题。

物质代谢是关于人正常吃喝排泄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此理解为人生活的基础。一旦这一基础破坏,人的生活也就会被破坏,马克思将此破坏称为“物质代谢的扰乱”。如何使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人的物质代谢不被扰乱是个重要问题。今天北京雾霾严重,东亚各国都受到影响,这也是一种方面的扰乱。在现代社会中,扰乱一般是食物、水、空气三种混乱交织在一起而言的。现在的食物中包含着大量的食品添加剂、水被生活工业垃圾污染、空气中充满着雾霾。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什么今天的环境被破坏的如此严重?岩佐茂先生总结了两方面原因:一、从科学层面来看,我们不能预见许多创新发明物造成的负面结果,比如食品添加剂对人有影响,这些都是在它已经危害了大众的身体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后才被重视和发现。二、生产被资本逻辑支配,对于资本家而言,利益最大化为他们的最大目的,而对于消费者的健康他们则丝毫不关心。以上这两个原因相互作用,共同造成了当今环境污染的现状,但是第一点问题还好说,人们知道发明物有危害,便可以停止继续使用。第二点问题却难以解决,巨额的利益使资本家无法抵挡住诱惑。岩佐茂先生指出,只有生活逻辑可以和资本相比,生活逻辑就是生活健康。日本著名的“反公害运动”就是从生活逻辑中出发的。关于生活逻辑,它来自于人作为生活者的存在。马克思强调阶级,更强调生活,他虽然没有在他的著作中明确指出“生活者”这一概念,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意味,“生活者”容易让人误解为“消费者”,但马克思描述的这种人并不仅限于此,他更是包含了“生活、精神、娱乐”等全面的人,马克思不单关心阶级也更关心生活。恩格斯曾指出“资本家为了利益不顾工人的生活、身体、健康,只要不强制他们就不关心”这种资本家会引起人们不满,产生革命。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也是要有所顾忌的,欧洲文化传统使他们不能放任资本逻辑支配社会,但美国和日本则不同,这种现象尤为严重,而我们所做的是反抗这种资本逻辑来保护人的生活、身体、健康。切实关注生活者,并做此方面的努力。

其二是关于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尤为关心这个问题。把异化劳动与非异化劳动对立了起来,非异化劳动意义在于批判异化,对于异化的理解应当采取黑格尔式的理解而非康德式,这主要在于强调对于否定事物的否定,马克思所说的异化正是如此,马克思谈到共产主义正是对否定事物的否定,但是,资本主义虽应被否定,其中也存在值得肯定的契机,所以马克思对异化现实并非彻底地完全地否定,而是种有价值的现实的斗争。

岩佐茂先生试图从环境的维度重建马克思主义,其中两个重要支撑点,正是如上所说的,即“生活者”与“异化”。环境破坏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严重破坏了人的生活。而马克思不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一切都为重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岩佐茂先生的演讲,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学术兴趣,在提问和对话阶段,在场师生热情高涨,纷纷提出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岩佐茂先生也一一作了精彩的答复。

此次环境哲学的盛宴,不但开阔了学生们的理论视野,也培养了学生们的现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