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2016年世界哲学日系列讲座之二:张周志教授——近现代哲学思维的转向:真理与意义问题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自联合国确定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是“世界哲学日”以来。自2002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世界哲学日当天,在总部和总部外举办庆祝活动。其目的是鼓励世界各国人民分享哲学智慧,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哲学知识,认识哲学学科,并使得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体悟哲学的魅力和内涵,使得哲学真正走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好的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为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2016年世界哲学日,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了系列哲学专题讲座。

2016年11月17日晚19:30,长安校区天平楼A座a207,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陕西省师德标兵,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以“近现代哲学思维的转向:真理与意义问题”为题,给同学们做学术演讲。讲座原批准在格物楼301进行,后因多媒体等条件限制,改在A204,但没有开始教室就已爆满,最终改在207教室。我院及相关专业同学济济一堂,认真聆听了张老师的演讲。

演讲从四个方面进行:一、哲学思维历史逻辑沿革的一般进程;二、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过渡与非理性主义思维的兴起;三、现代西方哲学的意义转向;四、当代哲学意义追问的焦点:公平正义问题。

讲座开始,张老师请了两位同学用英文分段大声宣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Ms.Irina Bokova)于2016年11月17日所做的世界哲学日致辞。张老师与同学进行了互动翻译和交流,明确了本年度世界哲学日的主题和联合国本年度重点纪念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茨两位建立形而上学和科学及伦理学体系的伟大哲学家的系列活动。同时,张老师还介绍了2018北京世界哲学大会筹备和“学以成人”的主题,以此巧妙引入他的演讲主题:真理与意义问题

一、哲学思维历史逻辑沿革的一般进程

哲学追求的不是眼前的、短暂性的价值,而是追问终极的意义。细节决定成败,这种终极意义不是轻易便可感悟到的,需要长期付出极大的心神去分析,究根穷理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意义。

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逻辑沿革的主要经历了下述阶段:古代形而上学的本体论(Ontology)思维、中世纪上帝一元论的神本思维、近代哲学的认识论(Epistemology)思维转向、现代西方哲学思维的语言学和生存论转向以及当代哲学的价值论思维诸阶段。

(一)古代形而上学的本体论(Ontology)思维

哲学起源于对于自然万物的惊诧。在惊诧与迷惑中,为了摆脱愚蠢无知,人们便开始了解释与探讨的尝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泰勒斯的水本原、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等理论的提出证实了这一点。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家们一开始就把思维的兴奋点集中在人以外的对象世界,并用宇宙构成论的分析思维方法,究根穷理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终极玄思的发问方式,探究宇宙万物的“始基”是什么,由此形成了自然理性的传统,奠定了古代形而上学的本体论(Ontology)思维的基础。 

(二)中世纪上帝一元论的神本思维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哲学君临思想、科学和艺术的一切领域,由此形成了上帝一元论的神本思维。奥古斯丁坚定基督教哲学的立场主张,异教会不会有比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基督教提供更好的一种哲学呢?他坚定地认为,研究哲学就是为了获得幸福,而上帝向人指向幸福之路,因而,只有遵循基督救世主所指引和给出的道路,人才能获得幸福。奥古斯丁认为至福(Beatitude)是一切哲学活动的目标,基督教的信仰和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达到至福的惟一的、最好的道路。基督教哲学认为信仰先于理性,原因在于如果没有信仰,理性就无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幸福。中世纪上帝一元论的神本思维,崇尚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的三段式(Syllogism)。 

(三)近代哲学的认识论(Epistemology)思维转向

十六、十七世纪以降,欧洲人文主义、自然科学运动拉开了西方近代思维文化史的序幕,世界观向生活世界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世界观两个方向分化。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所作的科学研究,皆为经验论哲学的产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笛卡儿超越本体论(Ontology)思维,开创近代以来主客两分的认识论(Epistemology)思维模式,开创了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方法论(Methodology)传统,实现了近代哲学思维的真正认识论转向。黑格尔认为,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真正的创始人,因为近代哲学是以思维为原则的。“我思故我在”首开西方哲学主一客体分离和对立的先河。

继笛卡尔之后的康德,受伽利略和牛顿、卢梭、休谟等人的思想影响下,将西方哲学从“从形而上学的铁掌里解放出来”,形成了所谓的“纯我哲学”。进一步以批判理性的旗帜,把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思维发展到极致。康德哲学对启蒙运动的总结,首先表现在他首次实现了价值领域多元化的转向:纯粹理性批判——科学领域、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和宗教领域、判断力批判——艺术审美领域三大领域的转向,这也解决了康德认为理性的全部关切归结为的三个问题:
1、我能够知道什么?2、我应该做什么?3、我可以希望什么?

康德把西方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批判理性阶段,逻各斯的提出——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奠定了西方理性精神的基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念论体系使理性成为一个不断上升的系统;笛卡儿的怀疑精神使理性达到自我意识阶段;康德的批判使理性成为能动的自我超越的主体。 

二、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过渡与非理性主义思维的兴起

(一)现代哲学对康德理论的反应及其流派

现代哲学肯定康德的基本立场、与康德哲学弱的论战、以彻底的批判态度对待康德哲学的先验唯心主义方法。现代经验论(逻辑经验主义)和分析哲学企图通过否定康德哲学中中心命题——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来否定与康德哲学争论的意义,从而达到建构一种全新的认识模式和方法论图式,石里克、卡尔纳普和维也纳学派的其他成员以及几乎所有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都坚决反驳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大新方法

1、胡塞尔(Edmud Husser)、摩尔( G.E.Moore)、皮尔士(C.S.Peirce)这三大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在上个世纪之末,就创立了三种新的哲学思维方法。 

(1)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针对康德的,他要求解决知识的本质和形式问题,即知识如何建构,经验与理性到底有何作用。 

(2)摩尔的语言分析方法则是针对黑格尔的,他要研究主观与客观有无差别,以及如何把握两者在本质上的差异问题。 

(3)皮尔士的实用主义方法是针对笛卡尔的,他要解决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问题。皮尔士反对笛卡尔关于“知识的起点是怀疑”的观点,他认为,知识不可能有一个绝对基础,知识的起点应是大家都能信任的经验和思考方式,常识与知识理性存在着本质上的一致性。

2、在上述三大哲学方法之后,又发展起三大新的哲学方法。

(1)罗素(Bertrand Ru ssell)、维特根斯坦(Lubwig Wittgenstein)、奥斯汀(T.L .Austin)等发展了摩尔的语言分析方法,形成逻辑分析方法、逻辑语言的分析和语用分析的方法、语言行为条件的分析方法等。 

(2)詹姆士(William James)、杜 威(John Dewey)等发展了皮尔士的实用主义方法,形成重视主体经验的实证方法以及伦理学、教育哲学和逻辑方法的重建的方法。

(3)弗雷格(G.Frege)、庞蒂(Me rleau Ponty)、海德格尔(M.Heidegger)等发展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形成“纯谓建构”、“身体知觉”、“存有体悟”等方法。

另外,逻辑和分析哲学家奎因(W.V.Quine),提出了逻辑建构方法;后期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雷达(J.Derrid),则批评了逻辑建构方法,提出了解构的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新康德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哈贝马斯(J.Habermas),提出了批判理论与沟通理论的方法;斯特劳斯(F.St rawson)用自然语言的逻辑分析方法来描述世界存在的结构。

(三)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

在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包括唯意志论哲学在内的非理性主义思维悄然兴起。

1、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意志论

叔本华认为,世界就是它对我们表象的那个样子,而人有四种表象方式——“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即指,四种不同的表象能力或方式。第一种表象方式是直观经验的表象方式、第二种表象方式是抽象概念的表象方式、第三种表象方式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先天直观、第四种表象方式是行动。

意志是非精神的原始的生命力。意志使我们对表象世界发生兴趣,使我们与表象世界联系在一起。人通过自己的身体,可以清楚地发现意志的存在,是意志在支配我们的行动。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建立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生活本质的悲剧性的洞察基础上的。他主张弃绝生命意志根绝痛苦以苦行来降服和灭绝意志。要求人们认清物自体的本质,认识到利己主义和自我要求都是意志的表现,通过禁欲主义和苦行来取消利己主义和自我要求,也就是取消意志。

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使欧洲哲学发展发生方向性转折的重要人物之一。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理性哲学、认为黑格尔哲学用理性扼杀人性、认为黑格尔主义对基督教和宗教生活以及信仰本身的思辨论证完全是虚妄的、反对理性崇拜。克尔凯郭尔的批判是反对对理性和逻辑必然性的崇拜,他在强调可能性优先的名义下强调人的非理性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个性和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批判可谓改变了黑格尔哲学中所体现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将西方哲学发展引向后黑格尔时代,也就是现代哲学发展新时代。

2、克尔凯郭尔把孤独的个人的非理性的精神活动,即个人的生存当作全部哲学的出发点。认为以往许多哲学家的失误在于只注意到人的身体和理智,而忽略了人的情感意志,而恰恰是后者使每一个人具有独特的个性,每个个人的体验是不同的,每一个人所面对的世界都是他个人所体验到的世界,不同于其他人所体验的世界,语言、理性和逻辑无法揭示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无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人的真正存在,只能依靠每一个人本身内在的独特的主观体验。    

个人是从属于上帝的个人。人在通向上帝的道路上经历三个认识自己的存在的阶段。它们也是人的存在的三个层次、境界,是人的三种不同生活方式。第一阶段是审美阶段、第二阶段是伦理生活方式的阶段、第三种生活方式即宗教生活阶段。

三、价值论是尼采哲学的中心问题:追求真理转向向追问意义

(一)尼采认为,人的生命意志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作是生命的愿望、意志,认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由此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认为权力意志决定了在人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从各种肉体的过程到最高级的精神活动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以肉体为例,权力意志分化为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的意志;以精神为例,权力意志分化为陶铸的意志,同化的意志。从人到动物,从动物植物到无机界,一切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权力意志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抗强欺弱的关系,强弱权力之争构成了整个宇宙。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别无他物。

(二)他以诗的语言创造出了超人这个理想存在,指出人类作生存的目标就是向此理想存生自我超越,而与这种超越运动相应,人类需要全新的社会关系和全新的道德,并且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经全新的生存论—本体论意义。
(三)产生于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概念,被引入哲学后,成为一个被广泛应用的哲学概念,一般指道德规范或理念。但在尼采那里,价值概念有其特殊含义。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几乎包括了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最主要是在三个方面,即道德、宗教和科学。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实际上是对西方文明的基础进行根本性的批判,进行诊断。这种诊断本身就是重新评估。但他的目的并不纯粹是否定的,他是想通过重估一切价值来恢复被基督教重新估计过的古代的价值。或者说,他要把被苏格拉底和基督教颠倒了的价值再重新颠倒过来。

尼采等人反对神本论的理性主义、以非理性超越理性。罗素、弗雷格、维特根斯坦等分析哲学家,要求把哲学研究转化为对于语言的用法和意义分析的学问。分析哲学是一场哲学方法论变革的运动,它与自然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拒斥形而上学,哲学的任务在于澄清意义,而不是探索真理,主张意义蕴涵在理论的语言结构中,承认语言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四、公平正义是当代哲学意义追问的焦点

张老师首先以苏格拉底之死为引子说明了正义的德性与制度维度之难;其次,以全球性的视角,分析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以及中国近百年来的经济政治发展,说明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的迫切性,然后进入主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公平正义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各国之间何以能够的理念、制度和行为文化诸领域,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人之美,从而达到美美与共的和谐大同,不仅是一个文明发展的现实问题,首先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严肃的思想学术问题。

(二)超越西方自由主义规范正义

1、传统自由主义的秩序正义论以先验人性预设为前提

在西学理性主义的传统中,正义的意义往往与社会的秩序密切相关。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正义被视作政治秩序的首要品质。亚里士多德最早用平等来定义正义,他区分了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retributive justice),认为前者从道德的善的应然层面上关注诸如财富、资源、荣誉、权力、报酬等等的恰当分配;后者则从法的规范和状态的秩序层面确保人的正当权利被侵犯后的恢复和矫正。

2、新自由主义“优先原则”的规范正义觊觎

在传统自由主义不能回避财富即是善的主张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正义问题时,新自由主义就开始标榜其“正义优先于善”的主张。这里以新自由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罗尔斯的理论尴尬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最终说明了新自由主义的正义观也不过是一种白日做梦的痴心妄想而已。

3、唯物史观对于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

马克思对自由主义的正义学说进行了尖锐地批判。指出,自由不仅仅在于排他性权利,而重要的是人类积极能动地控制自己生活条件的实践努力。为此,在社会正义即人类争取自由的实现途径上,人们要不断扬弃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和金钱拜物教。

(三)汲取传统德性正义的积极价值

1、康德根据关于幸福与德性原则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的区分,明确指出:“每个人应当力求使自己幸福这个命令是愚蠢的;因为人们从不命令某人做他已经免不了自行要做的事。

2、西方古代思想中善在先的德性正义 

(1)苏格拉底在承认公正的规范性质的同时,更多地强调公正是一种美德。

(2)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社会(国家)的一种伦理秩序和个人心灵的一种状态。

(3)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德性的全部

3、中国传统德思想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的思想智慧以主体内在生命体验的方式,早熟性地觉悟到人生德性智慧,为社会正义及其实现,找到了内在的文化本体论根据。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人生道德智慧,从内在心性的道德悟性层面,诠释人的外在行为及社会义理的合理性根据的思想方法,对于现时代人们真正实现社会正义,无疑仍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礼记·中庸》最早提出德的概念

(2)《论语》最早区分私德与公德

(3)荀子首次将“正”与“义”连用

(4)儒家的义理其实就是正义论

(5)“礼”的本性即规范——制度正义

(6)“克己复礼”与“礼有损益”

(7)良知即正义感 

(四)德性对于规范的滋润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性命双修的普全生命追求

2、充弘彰显人的道德精神生命

3、推己及人的生命伦理实践

4、泛爱众的崇高伦理情感

(1)儒学以“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哲学,集中表现了伦理致思。

(2)道家表面上强调“不以境累,不以物役”主张“绝圣弃智”“洁身自好”,但实际其“道法自然”的生死轮回转化说,突显了在个体价值实现过程中对于理想的自然人格的道德向往。

(3)佛家高扬的“万法皆空,了无自性,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超世哲学,实质上也是以劝善惩恶为目的。

(4)法家在高唱“人皆以计算之心相待”因而曾被人们称为“非道德主义”,而实质上,“醇儒”董仲舒所宣扬的儒家政治伦理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恰恰来源于大法家韩非的思想。

总结

首先,明确提出超越传统中西方哲学思维德性与制度两分法的运思偏向,坚持以全球化的视域、古今中西整合创新的方法,把社会正义问题视作超越民族国家、地缘政治、阶级和阶层的全球视野予以审视,明确提出并严格分析论证了构建全球和谐正义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途径。

其次,明确提出和谐正义致力于确保民族国家之间、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交互主体性之间、人与环境万物之间,在存在差异矛盾的前提性,多元共生,和谐相处,正式秩序良好的社会的正义状态,而不是绝对的平均公平。

第三,基本观点上明确主张德性正义与规范正义相统一。

第四,明确主张,当下正义论的探讨,谁之正义,何种正义是理论提前。

最后,张老师的精彩演讲,犹如一场灵魂的盛宴,张老师幽默的讲学风格、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丰富的学识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