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3日下午14时30分,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磊老师受邀,在雁塔校区行政楼二层会议室,为2017级研究生带来了主题为“‘逍遥’的秩序之维”的学术报告。西北政法大学201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开篇,张磊老师首先解释了报告会立题的缘起。张老师指出,我们一般认为庄子的逍遥思想,甚至整个庄子哲学,均首先与“自由”的问题相关;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庄子在探讨逍遥或自由问题时,是与“秩序”问题绝然无涉?这是值得我们再去认真探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张老师指出,逍遥之自由不是绝对无待的,尽管我们说“逍遥”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此种“逍遥”依然是以“道”的依据的,即“逍遥”之“无待”在更深层次上,仍以“待于道”为内涵。
首先,张老师讲到,“待于道”的具体内涵,庄子使用大量吊诡的手法,强调道的内涵的无法具体言说之特性,以此来展示任何以语言来展示“道”的内涵都是有限的,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同时,张老师也留下问题——在“道”的审视下,万物都被消解了,这是庄子之齐物论,但是,在道的视域下,人是否可以被消解呢?
其次,张老师具体讲述了“逍遥”是如何展示在现实的生活之中的。他把“逍遥”分为两个部分,“游身”和“游心”。所谓“游身”,即是对现实既成规范秩序的妥协,或对存在的某种顺应,即“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而“游心”即是对现成秩序的内在心灵超越,也即“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张老师强调,在庄子思想中,自然领域的秩序往往就是本然秩序的象征,而遵循现成秩序,是在心灵上超越它们的必要条件。
再次,张老师也提及的庄子哲学的人伦之维,有别于儒家的现实主义路向,庄子首先在意的是人的本真之性,“仁义”是有限的,所以,庄子更愿意从“人性”来论“人伦”。而在“以道观之”的视域下,庄子认为,人的“本真之性”在于“真”,他是以人性之“真”来统领“善”和“美”的;而同时,庄子所谓的“真”,常常又是以“美”为内涵的,因而又表现出了“美”统“真”、“善”的。
最后,对于人性之“真”的具体问题,对于庄子语言哲学方面的些许问题,张老师也与参加报告会的同学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在和谐的讨论交流中,报告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