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由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的“心之全德:程朱理学对仁的提升”专题讲座于我校长安校区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会议室成功举行。首都师范大学白奚教授应邀本次主讲,本次讲座由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磊老师担任主持,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青年博士张兴娟、何叶、杜君璞等老师及学院众多本科生参与其中,会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白教授指出:孔子的学说中,仁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仁是指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境界,狭义的仁则为一具体的道德条目而与其他德目并列。但孔子没有就仁与诸德的具体关系发表过明确的意见,也没有通过与其他德目的比较来突出仁的这一特殊地位。
这种情况在宋代理学那里发生了变化。小程伊川考察了仁与其他德目的关系,首次提出了仁可以包含其他德目的观点。程伊川还用“偏言”和“专言”这两个词,把仁在孔子思想中的潜含的意义空间揭示了出来,明确区分了仁的两个不同层面或使用范围,在保留了仁作为具体德目的意义的同时,提升到了道德总纲的地位。
朱子对小程关于仁的新解读进一步加以具体的论证,使之更为明确和丰富。朱子的特殊贡献,是提出了“全德”这一概念来突出仁的地位:“仁者,本心之全德。”非但诸德离不开仁,作为“全德”的仁亦离不开诸德,仁的作用和地位,正是在与其他德目的相互关系中才显现出来。在朱子看来,仁之所以兼涵其他德目,乃是由于仁是个“源头”,其他德目皆为仁“流行”的结果和表现,虽然这些德目皆“各有界限”,但作为“全德”的仁总是无一例外地“流行”于其中,这也就是仁的“通贯”和“兼统”作用。
经过程朱的诠释,仁在儒学思想体系中的特殊性得到了凸显,其地位也得到了应有的提升。仁的这一地位,就是“道德总纲”,就是“全德”。
本次讲座在不断地掌声中结束。白老师讲座结束后,马亚雄老师和李智福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同学们也深受启发,积极向白老师请教问题。最后大家对白老师再次鼓掌表示感谢。
(供稿:王悦全 责编:李彧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