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山小琪、刘剑涛、马亚雄——中西马哲学与智慧漫谈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浏览量:

2019年11月21日晚,为迎接“世界哲学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雁塔校区行政楼会议室开展“中西马哲学与智慧漫谈”。本次活动由哲社学院院长山小琪教授、外国哲学教研室刘剑涛博士、中国哲学马亚雄博士联合开讲!


首先,山小琪教授首先谈了世界哲学日的缘起与发展,然后结合自身求学从教经历,为大家分享哲学学习的经验他认为哲学学习必须要读经典,但不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过深,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之理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追求读过去,更要勤于、擅于记录。不仅为同学们日常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指导,也为同学们研究生学习期间规划做了指导。

马亚雄博士从在中国哲学的角度谈起哲学是什么?马亚雄老师首先就什么是哲学和哲学是什么的差异展开了他的讲述。他认为什么是哲学是比喻式的提问;而哲学是什么则是下定义式的,可以从理性分析和生命体验两个角度来讨论。


他认为,哲学是思修交竟之学。要学会通过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来进行词源考察。从哲学起源上说,哲学脱胎于宗教。从研究对象来说,人的理性觉醒后,哲学是关于人是什么和整全宇宙人生的追问。这就包括了人活一世的宇宙万物的本体论研究和人生在世的现实生活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说,哲学研究分为思辨和体认两个部分。思辨是慎思明辨,体认则是在研究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生命印记。如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的“正”、“负”二法。在中国哲学中,是以体认为主、思修为辅。中国哲学家注重在实践中体验真理,是“生生之谓易”的大化流行,是在思辨过程中融入自己亲切真实的体悟。就这里来说,哲学和宗教不同,宗教是归仰、依他,而哲学是依自;哲学和科学不同,哲学是为道日损,哲学是为学日益;哲学和艺术不同,艺术是由“术”而“道”,哲学是由“道”而“术”。从哲学的功用来看,哲学是明体达用、知行合一。学有二用,一位效仿,一为觉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来源于《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的致良知就是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与“知行合一”相结合。熊十力认为良知是一种显现、是生命的流行化用。良知怎么能够发用而成为知识呢?即如何理解良知与外物之间的关系。是经过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的方法而达到“吾心之全体,无物而不明”。这样就可以从价值本体上升到存在本体。马老师认为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当下的“工具理性”问题。

刘剑涛博士从西方哲学角度围绕“哲学与美好生活”进行谈论。他认为有人从纯粹的知识角度研究哲学。如当代的分析哲学流派等。有人从人生体验的角度研究哲学。认为哲学是生命过程的体认。而在他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痛苦是美好生活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哲学则能引发沉思。

他认为在进行哲学研究中哲学给他带来了以下几点益处:首先,哲学代表了反思的态度和精神。黑格尔认为反思是对思想的在思考活动,是一种后起的思考。所以,未来是不能反思的,只能展望。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反思的目标是为了获得明确的、切实的目标,以增加生命的厚重。其次,哲学代表了理性的精神。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我们并不是依靠我们的生物本能。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我们不是依靠运气去生活,我们会筹划未来。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我们不能依靠纯粹信仰。第三,哲学代表了德性。刘老师列举了从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到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到宗教哲学中的美德,再到康德为道德哲学奠基等例子。他认为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检讨美德,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大多是未经考量的、未经思考的。第四,哲学代表了对话。这个对话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他人对话,通过平等的对话我们获得了共识。另一种是与自我进行对话,通过个体自我的沉思以球的自我和谐。刘老师以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为例,他告诉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面临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与内心的自我达成和谐。

漫谈最后,同学们积极向三位老师提问,三位老师针对所提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漫谈过程中,同学们受益匪浅。

(责编:2018级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