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孙周兴教授-——后哲学几个问题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应哲学和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的盛情邀请, 10月13日晚7时,孙周兴教授在我校北校区模拟法庭做了关于“后哲学几个问题”的精彩报告。

孙周兴教授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是西方哲学、西方诗学,尤以德国哲学和现象学为重点。专著有《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等;译著有《哲学的改造》、《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尼采》等;编有《海德格尔选集》、《世界现象学》等。

孙周兴教授在报告中谈到,形而上学一词背后蕴涵着希伯莱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基本精神,其具体体现为神学与哲学的关系。他以哲学与神学的相互缠绕为视角对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梳理与概括,其真知灼见使人耳目一新。他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形而上学在中国被局限在哲学范围,缺失了其神学内涵,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困境中的坚核。二是尼采作为积极的虚无主义者在反神圣世界与反本质世界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三是康德以神学重建哲学和海德格尔以哲学重建神学在致思路径上的遥相呼应。在此基础上,孙教授将后哲学主题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他强调马克思学说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马克思是第一个对人类历史进行理性思考、系统构建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思想家。二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反对种族中心主义思考方式,要求平等的文化对话和沟通。三是实现对人类美好生活可能性的筹划。最后,孙教授揭示了后哲学的两难困境,即对象事物的恒定性和自我的先验性,呼吁哲学应直面技术困境与价值虚无,积淀和重构人类的崇高理想。

孙周兴教授深刻的思想和风趣的表达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报告结束后他对学生和老师们的提问做了精辟的解答。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他高度评价了孙周兴教授的精彩报告,并从西方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三条批判路径:康德的自然理性批判、胡塞尔的意识理性批判和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指出在后现代哲学的解构命题中逻辑地蕴涵了重建的诉求,对即将举行的另外两场报告的论题与论域预先做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