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Michael D. Barber教授——主体间性与儿童发展中的笛卡尔残留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记Michael D. Barber教授的学术报告“主体间性与儿童发展中的笛卡尔残留”

2012年6月11日下午2点30分,来自美国圣路易斯大的Michael D. Barber教授在长安校区二号教学楼405教室做了题为“主体间性与儿童发展中的笛卡尔残留”的报告。本次报告由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副院长山小琪主持。

在本次报告中,Barber教授主要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出发,针对儿童发展中的一系列现象与主体间的经验等做了细致分析,说明主体间性与儿童成长的复杂关联。

Barber教授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部分。第一,胡塞尔:获取他者经验的限制(Husserl: The Limits of Reaching Another’s Experience)。Barber教授从他者经验的不确定,舒茨的本质性的实际经验(the essentially actual experience)来说明胡塞尔所说的获取他者经验的限制。

 第二,被动综合与共社群性(Passive Synthesis and Syncretic Sociability)。Barber教授从孩子通过已经成为习惯性的行为经历来获得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的认知来说明我们被我们所拥有的经历塑造。而这体现着胡塞尔所说的在被动综合(Passive Synthesis )下自身在“我”控制下的构成,以及被动综合(Passive Synthesis )所需要的共社群性(Syncretic Sociability)。

第三,反思之流(The Stream Reflected On)。在这部分内容中Barber教授了首先辨析了舍勒“在自我经历之前,我们存在于他者的经验之中”的观点和舒茨的“他者的思想需通过我”的观点。其次Barber教授结合自身经历来说明一段经验是被个人的所拥有的不同记忆的意识流的被动唤醒所决定。

第四部分:分享式注意与认同的能动形成(Joint Attention and the Active Formation of Identity)。在这部分,Barber教授首先对分享式注意做了简单说明,接着指出,在分享式注意这一过程中,孩子希望自己能够分享大人的注意力;孩子在这一关系网的参加中,被动吸收主体间性行为与社会期望模式,在随后的发展中根据社会的进程与自我的身份角色形成了成人身份。最后,Barber教授总结道:自我的原本经验意识从来不会和他人的相同,自我对动作与思想的反思属于自我的意识流,而这来源于被动综合,能动综合和分享式注意的强调。

在报告进行过程中,Barber教授还和同学之间用英语进行了积极的交流沟通,Barber教授的幽默与平易近人令同学印象深刻。在随后的总结中,山小琪老师对本次报告做了总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向Barber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