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张周志院长的盛情邀请,2013年3月15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丁为祥教授,在二号教学楼404室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院同学作了一场关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精彩讲座。这也是哲学院春季学术活动月的又一场学术盛宴。
丁教授从中国哲学的特征及方法入手,从中国哲学历史概括出其特征。将中国历史分为两个阶段1、中国文化没与外国文化接触之前,研究表现为非常注重历史,体现宇宙根源意识。2、异域文化传来之后,中西方文化互相体贴琢磨,“出于佛老,返于六经”,在宋明理学时期,体现出了超越意识,本体意识,宇宙论与本体论统一起来,宇宙论基于本体论,明中叶之后中外文化融合大潮,结合天主教融入中国社会的例子,认为思辨哲学对民生无作用,抽象超越智慧,五四之时,中国对外国文化定位:德赛两先生(民主、科学)、四个原则(自由、平等、民主、公正),但中国由于自身结构的影响,对所谓上帝不感兴趣。
随后教授在反顾以上历史的基础上,对五四运动以来东西方文化在一百年后的不同特色用精炼的语言进行了的定位,西方:外在超越(外在超越直接对应于其的上帝信仰),层级的理性(习惯于进行类的概括),对象认知理性(抽象理性距离远),中国:内在超越(即关心的是六合之内的事,是现实人生,反求诸己,是内在化却不是主观化),贯通的理性(贯通天人、体用、本体功夫,抱一而应万,应变无方智慧);主体体认理性(具体理性,距离近)。
丁教授反思批判五四以来,中国一味崇尚科学,用西方的东西改进中国,导致效果甚微,以研究张载为例,否定唯物唯心,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区分哲学的研究方法,认为应以中国哲学发生、形成而破解它,而非以时代需要来研究。进而提出自己观点,认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两个方法应该是超越的合解和实然的发生。超越的和解,就是指在超越的层面上对物进行论证,这是在信仰层面的问题,提出不要越过认识论的界限破解信仰论问题,论证范围有限,论证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实然的发生,指一个事物在形而下的时空领域中一步步的具体的生成,要用现象学的方式如实的研究。先秦两汉,西方是天,东方是人事,贯通并举是天人合一论;唐宋之后,西方是体,东方是用,体用一贯;明代之后,本体功夫,心无本体,功夫所指,即其本体。可见,教授所提出的的这两个研究方法也与中国传统不谋而合。
丁教授对儒学的未来命运与精神走向尤为关注,其在讲座中按照中国历史思路来探讨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方法,所讲内容生动,语言激情澎湃,为同学们带了一场智慧的盛宴。
超越的分解 实然的发生
——丁为祥教授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的演讲
中国文化兼容并蓄,源远流长。中国哲学厚积薄发,振聋发聩。在我院开展的“春季学术活动月,学术报告进课堂”活动期间,
为了与兄弟院校更好地交流, 2013年3月15日,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丁为祥教授,应我院张周志院长之邀来到我校,为师生们做了一场题为《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的报告。
报告伊始,丁为祥教授通过串讲,简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上起三皇五帝的蒙昧开端,经过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再到宋元明清的理气之辨,直至五四运动的文化革新,中国有着完整的文化历史,并且,其中无不蕴含着哲学的星火。那么对于这一博采众长,万古流芳的特色文化,我们今时今日之人应如何予以探究却是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对此,丁教授总结了两点研究思路。
一方面,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应该从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另一方面,需要同其他文化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丁教授分三个阶段进行介绍,首先,先秦的宇宙天体论,自殷周始,影响后世几代,重视历史意识和宇宙根源意识的中国特色彰显无遗。与我国对比,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发源地印度,却并非如此,之所以后世可以寻求到这一孕育佛教的圣地,那是因为唐僧人玄奘出使天竺,回朝后记载于《大唐西域记》中,才得流传至今,以晓后世。
接下来,穿过汉唐的异质文化—印度佛教,来到宋明。宋明理学出于佛老,返于六经,弥补了传统儒家缺少本体论的特点,具有极强的超越意识与本体意识。至明中叶,外国传教士东来传教,三棱镜、自鸣钟等先进机械装置吸引着国人的眼球,然而到了清朝,闭关锁国却成了常态,这一政策堵住了国人认识世界的通道,但西方的坚船利炮却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及至近代,五四运动高倡“自由”“平等”“民主”“科学”。丁教授说“中国文化走得艰辛,却从未中断。”
在第三阶段,丁教授重点对比了中西哲学的不同特点。西方文化是外在超越的,其层级观念深重,具有对象认知理性,即抽象理性的特点。例如,西方著名的谚语“让上帝的事情归上帝,让凯撒的事情归凯撒”就准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尼采的超人论断同样如此。相较而言,中国哲学则是内在超越的,贯通性特点明显,属于主体体认理性,即具体理性。丁教授在这里通过讲述孟子的“孺子入井,众人皆救”和韩信“背水一战”等故事及“天人相与”等观念来说明中国哲学注重反求诸己和应变无方的具体理性特点和内在超越性,及贯通性。
最后,丁教授总结并予以说明了中国哲学研究的两种方法,即“超越的分解”和“实然的发生”。前者确定了哲学研究的方向,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德性的探究,德行属于信仰层面,并不是使用科学方法便可解释的,它是科学认知和理性推导所不能简单获得的,因此必须从超越的角度来理解,挣脱出独断论的认识论领域,以超越的方式予以分解体证。后者则落实了哲学研究。以形而下的切实体悟方式来观照信仰论和感性生活中的种种。最终,将“超越的分解”和“实然的发生”两种方法贯通并举才是中国哲学研究的最佳方式,它契合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之说,并深谙“体用”之道。符合本体功夫论。此乃文化生生不息之法,借此能够使佛儒道所代表的本土及外来文化在中国哲学的文化渊流中以心传心,星火不息。
下午六时十五分,本场报告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