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宋宽锋教授——哲学家的哲学与哲学史家的哲学——关于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结合哲学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以及哲学专业综合改革,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3年春季学术活动月,开放课堂邀请校内外著名学者做一系列学术报告。

 3月8日下午,张周志院长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宋宽锋教授就中西哲学比较,以及西方哲学研究方法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宋宽锋教授以哲学史方法研究为切入点,从哲学界缺乏思想的创造力这一现状问题入手,抽丝剥茧式地引导同学们了解中西哲学方式的异同之处。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哲学缺乏创造力的学理根源是在哲学史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错把哲学史研究当成哲学研究,不知道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具有根本性、本体性差异,宋老师却并不认为,提出中国人在研究哲学史时研究方法方式太过单一,不熟悉哲学式的研究,这才是导致中国思想创造力的缺乏的学理根源,也因为研究方式的单一,国内哲学界会呈现出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相互脱节的现象。老师提出两种研究方式:一是史学式的研究方式,二是哲学式的研究方式,借助中外哲学家比如朱熹、尼采、海德格尔等例子来说明用史学式的研究方式的危害,认为史学式的方式研究哲学是对研究对象的客观解释,而这并非是“我”主张的,这是以客观解释为终极目的的,是“人我两分”,“人我脱节”,这必然会把哲学史变成观念史的一个子类,哲学史不再有哲学的特性,变成了一种观念史史学的对象,随后老师在批判史学式的研究方式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康德、拉图、休谟等关于数学的命题研究的不同结果来证明用哲学式的研究方式才能够实现哲学家和哲学的统一,告诉我们在进行哲学研究时,我们要用哲学史的视野与当代论题结合起来,这才会有思想的激发,这才会有哲学上的创造力。

老师提出研究哲学史的人与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论争的关系,而非简单的、服从的关系。指出在日常哲学教学工作中,中西也有不同之处,中国的哲学课堂研究人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史学式的研究方式,而西方的哲学课堂用哲学式的研究方式,将传统的思想与当代思考结合在一起,着眼于哲学思考,不是只让学生面向过去。老师最后从理论高度总结中西哲学比较这门学科的目标,即“会通中西哲学”,其会通方法建议为“以精神、理性为体,而以古今中外文化为用”, 用一句老师的话是“不中不西,非古非今,不土不洋,非驴非马”。

历时两个小时的讲座在一片掌声下虽然拉下了帷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并不是结束,老师的演讲为同学们今后的学习留下了思索的空间,我们不禁会问我们该如何研究哲学,如何让现代中国拥有真正的哲学,这也许就是创造中国真正哲学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