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Hans J. Schneider教授——经验、科学与哲学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9月29日下午3时至7时, 德国波茨坦大学施耐德教授在我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资料室做了题为《“经验”一词的多重含义、对科学期望太多的危险,以及哲学的角色》的学术报告。外国哲学教研室教师刘剑涛博士主持报告,并担任翻译。



施耐德教授首先从启蒙运动时期人类思维和技能的进步入手,引出了本讲的第一个话题:经验。启蒙运动倡导人们运用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力,相信自己的经验,而非信仰权威,不管是宗教权威——比如《圣经》,还是学术权威——比如亚里士多德,抑或社会机构权威,比如教会。施耐德教授问道:“启蒙了的人应当相信哪种经验?”他通过经验一词的希腊语和德语表达指出了该词的多重含义,经验不仅仅意味着知识。他重点分析了科学经验的抽象特征。科学经验并非简单的发生的事情,而是被有意产生的;它们产生于一个学科发展和具有传统的大历史背景中;对科学本身的讨论并不属于这门科学。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我们很容易忘记科学知识是一个很精彩的领域,却只是一个极为专业化的领域。科学是我们消除迷信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它必然地专业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其研究对象的其他方面的忽略,它也会给我们带来危险。


                                                       


其次,施耐德教授以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哲学和彼得.温奇对社会研究的理解为依据,探讨了人文社会研究的方法。人类对自身作为心理和社会存在的经验无法被(自然)科学领域内的任何经验所替代;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也不可能是对此类发展“规律”的理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此类规律也不存在。他关心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有可能以一种‘科学的’方式从事社会研究?”在他看来,社会研究(包括心理学)无法和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的常识经验割裂,也无法和我们描述自己行为的方式割裂。他藉此为我们的常识经验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做了辩护。

在心脑问题上,施耐德教授对神经学的相关研究作了分析,并且指出,心理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就其起源而言;如不诉诸所研究的社会群体的自身理解,就无法描述其社会现象;心理语词在有意义的语言游戏中有其位置,即使它们并未指涉那些远离或者外在于这些特定的语言游戏的实体之存在。

最后,施耐德教授指出了哲学的角色和重要意义:使跨学科的交流成为可能,帮助人们理解大学中从事的不同领域的研究之间的关系;哲学应当鼓励常识经验,鼓励人们认真对待那些非科学的经验;今天,我们对启蒙运动的格言的坚守是:相信你自己的经验——经验在此不局限于科学经验,而包含更多。


                                                     


在提问阶段,在座学生与施耐德教授展开积极互动。同学们提出的主要问题涉及常识经验的有效性、科学经验的优劣、不同经验之间的转化的可能性、语言的可转译性、人类行动与语言、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关系、生活形式的重要意义和语言的界限等。施耐德教授非常欢迎这些充满意义的问题,对其展示出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水平表示赞赏,并仔细解答了所有问题,其耐心与睿智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最后,刘剑涛博士代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再次感谢施耐德教授的来访和他精心为我们带来的哲学盛宴,报告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