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星期三14点30分,应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的邀请,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延教授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2号教学楼507教室,做了题为《康德哲学观及其当代价值》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副院长山小琪主持。
金延教授主要将此次讲座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形而上学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困境;二、主体性哲学的架构;三、当代哲学的回应。
讲座一开始,金延教授引用施泰格缪勒的话,对康德的哲学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行阐释。
在第一部分中,金延教授首先谈到自己对哲学观的涵义的理解。然后以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为主,对传统的哲学观进行介绍。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中,将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记忆知识。理论知识包括了第一哲学,它是以存在为研究对象,其中形而上学便是研究存在本身,被认为是对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的研究。在笛卡尔的哲学观中,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分为:物质实体,灵魂实体和上帝实体。哲学是人类的知识体系。在这种传统的哲学观中,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知识体系,哲学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区别仅在于普遍性程度的不同,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不同。
后来传统哲学的研究对象因为贝克莱与休谟的提问,受到质疑。这为康德的研究带来了两种挑战:1.事实的挑战:形而上学提供的知识是永远正确的吗?2.逻辑的挑战:人能够认知整体世界吗?
康德对传统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即:寻找知识确定性依据。但是,传统哲学因为误解了形而上学研究的使命,把对知识条件的讨论误认为是对知识本身的讨论,产生二律背反这样的问题。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提供关于人类建构知识时所应该遵守的逻辑前提,不提供关于整体世界的具有实证意义的知识。哲学的任务是讨论知识可以可能?具体说来是:物理学何以可能?自然科学何以可能?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在第二部分中金延教授介绍了康德重建形而上学的思路:康德所提问题的实质是重建形而上学。康德对近代哲学中唯理论与经验论两者的方法论进行了评析。康德最终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希望寻找出一种能够提供普遍有效知识的,又能够扩大人们认识的方法论。同时,康德对近代机械论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消解进行批评,提出了主体性哲学及其主体性原则。
在康德的主体性哲学中,金延教授着重讲述了其中的两个基本命题。第一个命题:人为自然立法。其含义是说,在科学知识中给人们描绘一个有序的自然界。即在直观的世界时无序的,但是经过人的理智世界所描绘的世界却是有序的。第二个命题:人是道德的立法者。这个命题的含义是指,在道德领域,人既是道德规范的制定者,又是道德规范的执行者。人自己遵守自己给自己制定的道德规范,说明了人是真正意义的自由的存在者,是一切存在的根据。
康德主体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首先,哲学与科学的划界是形而上学走出理论困境,得到新生的必然。金延教授在这里强调了哲学与科学的划界,两者不可互相僭越。其次,理性与理智承担不同的任务。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自由是人的本性,思想的自由是不受限制的。最后,理性的批判价值:理性最基本的功能是反省。康德关注人的判断能力,反对教条主义,重视人行为的自觉性。
在第三部分中,金延教授认为康德哲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黑格尔是康德哲学的完成者。其中金延教授强调,首先从哲学观的角度上说,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何以可能”问题的提出,时间性问题的凸显,价值与科学张力问题的反省,引发着当代哲学的思考。其次,从学派的回应上看,实证主义,现象学,解释学均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其中,尤为注意实证主义,继承了近代经验论传统,把能否证实或证伪作为区分形而上学与科学的标尺,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最后,为知识划界一直是以后的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总而言之,当代哲学地康德哲学的回应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最后,金延教授总结道:康德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理性的批判精神。这是我们时代应该继承的。
本次讲座,金延教授讲解生动,同学们收获不小。在交流互动阶段,金延教授对学生的提问做了积极的回答,令人感到亲切。在结束时,金延教授为哲社学院同学提出祝愿与希望。金延教授希望同学们在学业上要树立长远志向,鼓励学生做好眼前的事情,认真努力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下午5点30分,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