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徐淦教授——用视觉语言思维的哲学家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2014年3月31日星期一14点30分,应我院院长张周志邀请,美国缅因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徐淦教授在长安校区二号教学楼402教室,开展了题为《用视觉语言思维的哲学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山小琪主持。

徐淦教授从两个方面阐述西方哲学家是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思维来认识和分析世界的。第一方面即从古希腊时期着手,从毕达哥拉斯说起;第二方面举例分析近现代哲学家对视觉语言思维的运用。

徐淦教授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亲自拍摄的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Παρθενών)的照片,这座宏伟的建筑之所以成为最伟大的典范之作,他所体现出的“视觉矫正”的痕迹,使其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徐教授指出毕达哥拉斯是最早发现“美建立在数理之上”的哲学家。接着,徐教授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为同学们展示了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广场及教皇走廊,并指出其中所运用的透视原理——“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这种建筑艺术使得圣彼得大教堂特殊的外部形式能让虔诚的教徒感到与上帝的不断接近。

接下来,徐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互动,引导同学们分析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院》。这幅壁画主要描绘的是古代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在雅典学院的一个大厅里,为探求科学真理而自由争辩、思考的光辉形象,通过这种形象所表达的“哲学”之含义。继而通过列举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如《思想者》、《巴尔扎克》等,以及意大利博物学家达芬奇《论水》的笔记和毕达哥拉斯关于“一根弦振动的频率与其长度成反比”的论断,徐教授指出古希腊至文艺复兴时期的诸多哲学家,皆在思想上借助视觉语言,如物体的质量、形状、性质、比例,或者音乐的音质、音量等,对世界进行了哲学思维的分析,最终对“艺术家是哲学家吗”这一问题给出了其肯定的答复。



第二方面,徐淦教授首先从大智慧与小智慧的区分开讲,指出小智慧只是生活中的小技巧、小知识,而大智慧是人类(中国)社会的现实,和生存现状相联系的问题。接下来,徐教授举例了俄国艺术家马列维奇的著名作品《白底上的黑色方块》,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灾难性破坏。徐教授指出当时欧洲的作家和画家都通过将杂乱的因素和因子进行非理性的排列铺陈造就了一些作品,讽刺欧洲战争的一片狼藉,这些作品深刻的反映了他们从哲学的高度对残酷战争的批判和反思。

之后,徐淦教授举例子说明了现代世界艺术家、哲学家们是如何用视觉语言思维来表述“乌托邦”的概念的。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在日本京都建立了“桃源乡”;美国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在美国内华达山区的一座死火山建立了“火山艺术馆”;美国现代艺术家萨拉·施在有限的空间内打造出有秩序的艺术环境来探寻美感。这些艺术家皆用实验的方法分析了美,运用视觉语言诠释了美。

最后,徐淦教授用一句总结结束了其学术报告的内容:“我们人类因为思索而成为人类,如果我们停止思索,我们将成为猴子”。

我院美学教授李勇老师对徐淦教授精彩的学术报告进行了专业点评并作出了高度评价。之后同学的请教和提问也得到了徐教授耐心全面的解答。

徐淦教授的这次讲座,用丰富的图像、幽默的谈吐、细致的讲解阐释了艺术、艺术家和哲学思考的关系,让同学们对视觉语言思考的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下午16点50分,本次学术报告在同学们热情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