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张茂泽教授——马克思主义与儒学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应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邀请,2015年5月14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张茂泽教授在我校长安校区A座教学楼207教室,做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主持,我院哲学专业本科生以及部分研究生前来聆听了此次讲座。

 

 

 

张茂泽教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此次探讨:

一、张茂泽教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历史背景,张教授对儒学的历史发展作了梳理,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背景作了介绍。张茂泽教授指出,当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但是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而以传统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能解决当代社会的社会问题。

二、 张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做了梳理。从学说发展史来看,第一,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马克思主义用“唯物唯心”两个对子对儒学进行批判。第二,新儒家 尤其是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等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以上这两种思潮都没有真正地回到马克思也没有真正回到孔孟。第三,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 因(早期马克思著作是从俄文二手资料翻译过来的),国内一些学者对马克思著作的翻译也是成问题的,例如,将“主体”翻译成“主观”、将“对象化”翻译成 “物化”等等,这些都是差之毫厘的一字之差而造成谬以千里的思想歧义。

三、张茂泽教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共性。(一)他们都是研究人的问题,都是人学。马克思对人的研究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将人定义为劳动群众、社会财富创造者,然而,社会上往往是财富制造者不能享有财富,原因在于劳动分工导致的劳动异化,各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都是人的异化。2.人 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实践,满足人的需求后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共产主义社会能为人实现自由提供可能,而只有发展才能实现 共产主义。其次,儒学也是关于人的学说,圣人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但圣人是一个终极意义的概念,是逻辑上的规定。儒家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鬼神。儒家实现 圣人理想的工夫是《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逻辑顺序,而家就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将社会中的个体——人与整个社会做了沟通,这与马克思重家 庭的理念也是一致的。孔子的“人”的实现是靠“人—人”这种关系实现的,并且这种概念是需要真正具体的实践来完成实现的,而非纯粹逻辑概念的推理。人的意 义在于实现自身的意义。人生而天赋不同,使人发现真正的自己正是文化的意义。第三,儒家是从个人思想入手,而马克思则是宏观地把握整个社会。(二)马克思 主义与儒学的世界观一致。儒家讲天人合一,马克思追求社会和自然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化天性为人性,化天力为人力(利用自然规 律)正是两种学说的共同追求。第三,方法论上都是辩证思维。传统儒家讲中庸、中道,马克思的辩证法从黑格尔继承而来,都具有非常强的辩证性。

 

 

 

四、都批评迷信,否定迷信,要求建立人文信念(以学术、理性为支撑的态度对待宗教)。马克思反对迷信宗教不必在此多言,而儒家也讲知天命而非畏天命,知天命才能知人性,天命正是其认识论与伦理学的逻辑起点,而其最终归宿仍然落脚在人身上。

在交流互动阶段,在座的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张教授做了简要的解答与回应。讲座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并为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同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