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张周志教授——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20155137点,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在我校雁塔校区研究生综合大楼四楼报告厅做了题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智慧及其现代意义”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李宝丽主持,全校各个专业的研究生以及部分外校同学前来参加此次讲座。

晚上7点钟讲座开始,张教授以狄更斯《双城记》中“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昧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作为引子开始了本次讲座。他用《论语》中两句话来表明他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生智慧的态度。第一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第二句,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并指出,“竭其力”是伦理关系中孝道的根本,“致其身”是交互主体间的换位思考,而“言而有信”则是契约至上精神的体现。而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正是在于先哲们对于人之道德、伦理的深刻把握。



接下来,张教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此次讲座。

 一、论道、践仁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主要目标。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道是人道,而非天道。其次,仁是实践出来是做出来而非单单靠说出来的。1.全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维在总的流派上,可以概括为儒道佛三家互补,并以儒为主,而佛道儒三家思考的重心都在人生上。2.儒学思维所关注的重心是人生,这里的人生是现实人生(life as such,“如生命而观之”)首先是每个个体的生理情欲生命,其次才是人的道德精神生命。3.儒家入世的性理——敬;道家出世的玄理——静;佛家超世的空理——净。

二、伦理中心、道德本位、道德理性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一个本质特点。1.儒学以“三纲”“八目”为人生哲学,集中体现了伦理致思。2.孔子的仁爱说,董仲舒的“天生五谷以养人”,张载的“民胞物与”学说等,无不将自然社会诸关系伦理化。3.道家表面上强调“不以境累,不以物役”实则强调“绝圣弃智”的洁身自好。4.佛家“万法皆空、了无自性、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正是为了劝善惩恶。5.法家“人皆以计算之心相待”因而曾被人称为“非道德主义”,实质上董仲舒所宣扬的“三纲”正来自于韩非子的思想。“三纲”与“五常”相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以伦理为本位致思趋向条件下精神文化的核心。

三、全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学术的历史沿革,在实质上是儒学的关心人的性命的主体思维不断复兴的过程。1.儒家圣人孔子首开“仁学”这一关心人学问的先河,亚圣孟子进而剖析了人的仁义礼智的“四端”。2.汉儒秉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方法,并系统整理和保管了先秦儒家文献资料,尤其是弘扬了儒学道德理性的思维方法——汉代文章——理性法则。3.魏晋名士以老庄的方式讲《易经》,说明中国学术开始援道入儒,同时说明道家也十分重视义理仁学。4.南北朝佛教东来,中国思想功夫又开始了援佛入儒的新进程,试图将佛学的空理与儒学的性理结合起来。5.隋唐时代消化了印度佛学的思想——人的生命此在的生命原则——非理性原则,这些体现在唐代诗词的兴盛和少年英雄的层出不穷。6.唐末宋明是理学复兴的大好时机,王安石新学一出,佛学黯然失色。7.清代则是乾嘉、实学大兴的时代,经世致用的实用性转向日趋明显。8.“五四”以来,海外新儒学的复兴,儒学重新回到历史舞台。



四、反求诸己的内省式思维。儒家有言,“忠恕之道,仁之方”。孔子说,“我欲仁,斯仁将至矣”老子说过,“识人者智,自知者明。”王阳明,“致良知”等等。这些无不是主体对于自身的反思,仁在日用伦常之中,也只有下学人伦——践仁,才可以下学而上达天德。

五、新儒家思维与现代文明。1.新儒家缘起的脉络梳理。2.新儒学思维的逻辑起点:什么是现代化。3.新儒学主张文化多元并明确反对欧洲文化中心论。



六、儒家文化的普世价值。1.人本精神,先人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制天命而用之。”2.“中和位育”的和合思维。3.无神论思想。

七、法制与德制的相得益彰。制度正义与德性正义不可偏废,法制与德治不可偏废。这样一来,儒家尚德而不尚刑与法制社会的慎刑意识相资并用。而宋明儒家(如二程)强调德刑并重,恩威并施的传统也就得到了现代的理解与解释。

本次讲座,张教授语言风趣幽默,对问题的分析深刻而明晰,其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更是引人入胜。晚上9点40分,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