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罗安宪——走入庄子的思想世界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2016年 4月26日14时30分,以“走入庄子的思想世界——对《齐物论》‘吾丧我’之解说为例”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在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开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罗安宪教授就庄子的思想精神作出了精彩独到的演说。

罗老师首先对目前庄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错误理解进行了阐明。其中有以下几种错误观点:1.以“忘我”来解释“吾丧我”;2.认为《齐物论》一文没有严格的逻辑序次;3. 认为庄子哲学是消极的、避世的思想;4.将庄子的“齐物论”仅仅当做一种认识论。

罗老师就以上几种错误观点,以《齐物论》中“吾丧我”的解说为中心展开了自身的论述。罗老师将其自身论述分为四个部分:“吾”“我”“丧”之义;“吾丧我”之所丧者何;“无丧我”之如何丧?“丧我”之后如何?并由此进行逐步阐释。

老师通过对先秦典籍的用语分析以及具体用例的对比体味,将“吾”“丧”“我”的涵义从词法和语义方面进行了区分,得出了“吾”“我”虽然均是第一人称代词,但是“我”比起“吾”更强调自身不同于别人的特性品质和个人意愿的结论,从而驳斥了憨山德清,王治心,陈鼓应等人认为“吾”为真我,“我”为形体的观点。此外,罗老师将“忘”与“丧”进行对比,认为“忘我”是对已有状态的超越,是舒适的,自在的,而“丧我”仅是对于原有事物的丢弃,无法断定它是否舒适,自在。正是通过对“吾”“丧”“我”的涵义的精确界定与解说,从而有力地驳斥了将“吾丧我”解释为“忘我”的旧有观点。

老师认为在理解“吾丧我”所“丧”的内容的时候,应从具体的语境出发去理解它。罗老师首先引用《齐物论》中南郭子綦与子游的一段对话,从而引出了“丧我”与“荅焉似丧其耦”,以及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之间的关系。罗老师认为以“丧耦”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来解说“丧我”的状态是流于表面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南郭子綦才肯定子游未能了解“吾丧我”的真实含义,从而指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想要以人籁,地籁,天籁使子游理解“吾丧我”的真意。而庄子之所以言及地籁是为了说明下文中的“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即讲地籁是为了讲人心,并由此说明现实俗世之中人心理的困窘与不安。这种心理状态,则是有“我”,也称为“俗我”,也即是俗人的“芒”,此“芒”既是“忙”,又是“茫”。而造成这种心理的因素则是人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与生活,即“成心”。罗老师认为“芒”是一种实然,它并不是我们生活的本真状态,而是一种“成心”的实然状态,因此作为实然的“芒”需要向应然转化。在罗老师看来庄子借子綦之口所说的“吾丧我”,所要丧的正是这种由“成心”而造成的“俗我”。

那么,这种俗我又该如何摆脱呢?罗老师认为庄子已经给出了答案——“莫若以明”。倘若知晓了事物的本末究竟,自然可以不“芒”,进而达到“明”。而在“以明”的方式下,对事物的认识超越了相对的“对立”,人不执著于是非,不做分别而保持真、正、平、常,由之得到了“道枢”,认识到“道通为一”,从而以“齐物”的胸襟来对待一切,自然可以丢弃一切使人疲役、困苦的妄念。这种丧失一切使我疲役的作为,就是“丧我”。由此,罗老师得出结论,庄子的“齐物论”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认识论。除此之外,罗老师还以《大宗师》中的一段论述来对“丧我”进行了解说,认为“外生”是将使我疲役、使我忧患的一切全部丢弃。虽然“外”的语气不如“丧”字强烈,但仍旧可以得出“外生”就是“丧我”这一结论。

如果“丧我”可以以“外生”来进行解说,那么“丧我”之后又是如何?是真的一无所有吗?罗老师否认这一观点,正如之前所说,“丧我”所丧的只是“俗我”,个体仍旧存在,而且是以一个自由精神的面目而存在。对此《大宗师》中作出了对于“丧我”之后的情态描述,如“朝彻”、“见独”、“无古今”、“撄宁”。这些描述所要表达的都是在“丧我”之后,人虽然还生活于现实生活中,但人的精神却达到了摆脱一切困扰的清澈明净的状态。在此,罗老师以窗外传来的除草机的噪音为例,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说明这种生活于现实中却不受到现实的干扰的状态。由此,如果我们将“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作为“吾丧我”之后的状态,那么我们就是误解了庄子。罗老师在最后讲到《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将“蝴蝶”作为庄周所追求的自由的、宁静恬淡的人生的拟喻,也将这种“物化”的状态作为“丧我”的理想结局。如此一来,《齐物论》一文以“吾丧我”为始,以庄子“化蝶”为终。始与终不仅相互对应,而且“化蝶”也正是“吾丧我”的真实写照。罗老师由此得出结论,《齐物论》有着严格的逻辑序次,而并非是杂乱无章的,由之驳斥了存在于庄子哲学研究中旧有的错误观点。

在讲座最后与同学们的互动环节之中,针对同学的提问,罗老师提出所谓“儒道互补”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没有真正把握庄子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

罗老师在讲座中以深入浅出而又不乏幽默的讲授方式、对庄学的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深厚的学术修养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赏,并引起了同学们对“神秘的”庄学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