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孟宪清——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性与超越性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11月15日下午,在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周志院长的主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研究》编辑、统编,博士生导师孟宪清先生给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性与超越性》的讲座。本次讲座主要是围绕如何从精神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出发来看马克思哲学的二重性,但二重性并不是顾名思义的两种各自独立的性质,实际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相互关系的,并且受到了时代局限性的影响。




 首先,要提到当下研究马克思哲学的现状。有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回到马克思《资本论》所设的语境下的研究,有从实践生存论转向出发强调马克思对社会存在中的现实的人的实际存在的研究,有从价值论角度出发研究马克思哲学中所设定的个人本位而非群体本位,等等。孟先生指出,马克思的真精神,应该是在创造性和超越性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和彻底的社会批判。对此,孟先生作了大致的介绍。

 其二重性即终极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性,看似独立,却在各自保有深层含义的同时,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就提到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考虑的是人类的幸福,“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这里,马克思所强调的不仅是群体的幸福,亦是个人的自我完成。纵观马克思一生,其始终奋斗目标都是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其中隐含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此可知,无论是在群体还是更高的个体本位上,马克思哲学都是伟大的终极人文关怀。站在中西方文化的高度上,不难找到马克思哲学与其的契合之处。马克思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不止是辩证法,认识论等等,更应引起重视的是浓厚的人文关怀。康德给每个人心中所设的“道德律令”,即“不论在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在此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性,而自律即自由,旨在实现每个人行动中的自由。同时,强调“你的行动,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即人是目的本身。可知,在其实践理性指导下的是人文关怀。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无论是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之道,还是佛家自性即佛,众生平等的慈悲真如之心,都是对人的深厚的关怀。

 马克思哲学的社会批判性,是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明二重性基础上的自我批评。马克思明确强调,“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是对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肯定。然而,其飞速发展是踩在社会中部分人的血背上得来的。现代资本逻辑所带来的异化,不仅是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更是对人性、人的本质的灵魂拷打。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存在的分析,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其目的无疑是实现人的解放,完成人的本质。

 接着,孟先生讲到了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是建立在具体的个人活动基础上的,指向的是实践本身,而不是实践概念。不难理解,这正如,海德格尔放弃形而上学中高椅上的“在者”,而研究“在”这一本然状态一样。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继承了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其人文主义色彩时立足于时代实证主义基础上的,其在《资本论》中就是秉着规律思维,从实证角度研究现代资本。这是创造性和超越性摆脱不掉的时代局限性。孟先生指出,任何人文精神是科学理论,更是意识形态。然而,以时空中的事物为研究对象,科学中终究是有限的。

 最后,孟先生在此梳理了中西方二维度下的传统,认为西方哲学理性源于智慧,形知识论;而中国哲学理性源于对社会人生的忧患意识,是境界论,但只能是境界里有理性,理性不能包含境界。另外,还提到了中西方文化中人性论的主流,西方文化性恶论主流基于自然性本能,而中国传统文化性善论主流基于良知。

在此讲座中,孟先生从创造性和超越性的角度解读了马克思哲学的二重性,以及时代局限性,让我们深刻了解了其哲学的科学性为主流特点之上的人文主义精神,时间虽短,思想严谨,视角独特,在座的师生醍醐灌顶,谨以掌声表示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