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本科教育
  3. 实践教学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实践教学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对话小组”第三期活动圆满举行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哲社学院
  • 浏览量:

5月15日下午,“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对话小组在我校哲社学院会议室开展了第三期第一次读书对话小组活动。本期讨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体文本《斐德若篇》。本期由外国哲学教研室张兴娟老师主持,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谢萧寒与本科生毛馨墨、陈一鸣、王丁参与。因受疫情影响,本次活动选择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讨论《斐德若篇》中的前两篇讲辞。

 

 

 

活动伊始,张兴娟老师首先介绍了参与活动的每位同学,并且阐述了本期读书会选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斐德若篇》的缘由。谢萧寒同学首先发言。回顾原文内容后,谢萧寒通过对比智术师吕西阿斯与哲学家苏格拉底爱欲观点的不同,提出了爱欲的过程是理性与欲望博弈的看法,并且援引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一书中的观点,从爱欲在西方文化中的位置进行阐述。

对于理性、欲望和爱欲三者的关系,陈一鸣基于文本提出灵魂马车与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柏拉图的灵魂马车比喻中劣马和好马分别代表着欲望与理性,而御马者代表着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自我意识掌控着欲望与理性。他联系到柏拉图的政治哲学,表达了一种巧妙的思考角度,即将爱欲者和被爱欲者与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进行类比。

 

王丁反对陈一鸣的看法,认为灵魂马车整体代表人的自我意识,劣马、好马、御马者并不是完全直接对应欲望、理性和自我意识,三者是无法简单分割开的整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

毛馨墨认为劣马和好马代表着人的外在经验,两匹马共同构成了人的统觉,而御马者代表人更深层次的自我意识。 

针对柏拉图原文和发言引出的问题,所有参与者踊跃发言,思维交错碰撞,讨论热烈,涉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爱欲者和被爱欲者的关系、疯癫与节制的对立、柏拉图思想与奥尔弗斯教的关联等问题。

在一下午的讨论中,张兴娟老师引导同学们积极提问、表达和回应,并及时答疑或者补充,最后做了点评和总结。同学们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考,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受到了很多启发,感受到了哲学对话的魅力和智性交流的乐趣。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对话小组成立于2021年5月15日,张兴娟老师负责,2021年已举办两期;本学期开始举办第三、四期,第四期由刘剑涛老师主持,主题为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近期即将开始。

 

(供稿:王丁 责编:李彧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