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张庆熊教授——狄尔泰与胡塞尔在哲学思想上的关系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1018日上午830分,应哲学和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的盛情邀请,国内外著名的现象学专家张庆熊教授在我校南校区BJ31教室做题为“狄尔泰与胡塞尔在哲学思想上的关系”的学术报告,这是校科研处和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共同主办的现象学系列报告的最后一场,前两场的报告人分别是同济大学的孙周兴教授和中山大学的倪梁康教授

张庆熊教授是瑞士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德国波茨坦大学访问教授、开姆尼茨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耶鲁大学访问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现代外国哲学基地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基督教神学范畴--历史的和文化比较的考察》、Xiong Shilis Neue Nur-Bewußtseins-Theorie: Vom Yogacara-Buddhismus zum neuen Konfuzianismus, Bern:PETER LANG。主要翻译、编译有:《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世界伦理新探――为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的世界伦理》、《西方宗教哲学文选》、《基督教学术》(第一辑)等。

张庆熊教授首先介绍了欧洲思想史上的形而上学传统。存在问题是西方哲学中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观念论与先验论两条理路,这些理论统称形而上学。由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在19世纪后期受到逻辑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的猛烈抨击。历史主义代表人物狄尔泰认为传统的观念论扼杀了活生生的生命本身,主张一切真理都具有历史相对性,一切都必须放在历史的、生命的坐标中加以考察、得到解释。狄尔泰划分了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并强调后者研究方法的解释学特征,主张通过移情的方式沟通不同主体的心理状态以解释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构型。这种历史主义观点使认识的确定性面临危机,必将导致相对主义与怀疑论后果。胡塞尔主张内在意识具有不可怀疑的确定性,意向性结构表明一切认识对象都是在意向性领域中构造起来的,意向性是一切科学的“抛锚地”。对意向性的研究区分了三种存有者,即时空中实在的存在物、观念的存在物与意识之流中的意识内容,而使这种区分得以可能的是一种内在时间意识的构造,我们可以通过本质直觉对当下知觉、回忆、展望的意识行为进行分析以把握时间意识和时间概念如何可能。在清晰呈现诸如本质还原等现象学核心思想的同时,张教授指出现象学也存在由内及外、由自身向他人过渡的理论困难,并阐述了海德格尔与狄尔泰对意向性缺乏存在关联性与生活关联性的批评。他最后指出欧洲文明的基本精神即追求普遍性,科学的基本特征即寻求确定性,这是胡塞尔的哲学理念,也是哲学家的责任。

在长达三小时的报告结束后,张庆熊教授就师生们提出的胡塞尔对狄尔泰哲学的矛盾态度、纯粹现象学、现象学与唯识学的异同、现象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诸问题做了精辟解答。

哲学和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他高度评价了张庆熊教授的精彩报告,指出胡塞尔现象学秉承了西方哲学的理性精神,其精密的意识分析方法与彻底的主体主义观念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具有革命性,而张庆熊教授对现象学的准确到位的译介和对现象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比较研究非常有助于中国人把握现象学的本真精神,有利于现象学在中国扎根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