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日,在政法大学研究生综合大楼四层报告厅里,西北政法大学的冯卓慧教授向哲学专业的全体学生传述解答了中国传统节日重要性和中国“士”的精神,提出了“士”的民族气节。该讲座由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我院李明老师出席了讲座。通过李老师的简短介绍,同学们专注聆听冯老师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
冯老师受其父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她从教50多年,一直谨记中国古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得知2007年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补充为法定假日欣喜之余论述了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与保持民族气节的关系。
冯教授认为以上三个节日与中国的农耕文明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清明节首当其冲。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法令与农耕有密不可分。第二,瘟疫与传染病春季多发。清明节祭祖是中华文化“孝道”的民德归原即是博爱的孝道观。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介子推护母被烧死,此后人们在他们母子死祭的那天不生火,这正是中华民族的大爱无边的孝道观。其次,端午节是人们感激丰收的节日。自古就有端午节,是农业的第一个丰收日,人们在那天祭祀天地和祖先,感激丰收。后加入人文故事—屈原投江,端午节提倡爱国主义情操,民族气节士先士守,而民族精神则是全民族爱国的最终目标。最后,中秋节传统法令以教育为主。德是治国之本,要先治国必先修其身,修身已达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修身就要形成自己的气节观和节守,文天祥和鲁迅都是很典型的有高尚情操的“士”,“士”的先知先觉与节守,是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先驱军。作为当代祖国中间阶层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士”,冯教授呼吁知识分子坚守士的气节、发扬士的精神,高扬热爱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人们日益注重经济利益进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士”的精神日益衰退。冯卓慧女士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她的恢复“士”精神和提倡传统节日,她针对2007年补充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法定假日取消五一长假事件论述了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关系,特别是中国古之有之的“士”精神—博爱的孝道、爱国主义情操、民族气节高扬,呼吁今天知识分子守节而后全民族守节。她对全民族精神只有“士”精神发扬与坚守之后推而广之才能实现的独到见解,呼唤着民族气节震撼每一个学子的心灵。报告会在冯教授的真诚讲授中一步步进入高潮,全体听众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
李明老师进行了共鸣性的点评,他认为这是一位老人70多年的人生体悟,在节日黄金化、祖训远离化、民族感淡化、品位低俗化、感情动物化的当今社会,更需要我们反思现代生活,高扬“士”精神和坚守民族气节。会场又一次报以热烈的掌声,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会圆满结束。
下一篇:江怡教授——维特根斯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