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Michael D. Barber教授——The Interpersonal Encounter(人际遭遇)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应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周志院长的邀请,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哲学与文学学院院长及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Michael D. Barber教授,于2012年6月5日至6月12日来西安参加由我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中美哲学教育高层论坛,并与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商谈合作意向。在此期间,哲学院将安排Michael D. Barber教授围绕他所研究的社会现象学做四场学术报告。

6月8日下午,Michael D. Barber教授在Ⅱ402教室做了题为The Interpersonal Encounter(人际遭遇)的首场学术报告。报告由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主持,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外国哲学的部分教师和哲学专业、社会学专业学生及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开始,张周志教授对于Barber教授做了简短介绍:Michael D. Barber教授1985年从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社会现象学、社会科学与宗教哲学等领域的研究,是全球第四代现象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的类型化与晦暗的他人:知识社会学在舒兹现象学中的地位》(Social Typifications and the Elusive Other: The Place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in Alfred Schutz's Phenomenology)、《舒兹思想评传》(The Participating Citizen: A Biography of Alfred Schutz)、《平等与多样性:对偏见和歧视的现象学研究》(Equality and Diversity: 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等。

Barber教授的报告以理查德·扎纳最具影响力的著名论文开始,梳理和分析了胡塞尔、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阿尔弗雷德·舒兹(Alfred Schutz)、多里昂·凯恩斯(Dorion Cairns)、理查德·扎纳(Richard M. Zaner)和他本人四代现象学家的他人理论及其争议,展示了胡塞尔的共现理论的现象学的明证性及其优势所在,最终为人际遭遇这一社会现象做出了充分的现象学描述与分析。

这位60多岁的老人在课堂上的生动讲解为学生们带来了对现象学的全新体认和对他人交遇的深度理解。Barber教授将报告的重点放在胡塞尔的他人意识理论上,即共现(appresentation)理论。在面对一个他者时,我们如何将其识别为另一个人,一个他我(alter ego)?进而,我们如何处理自身和他人的人际关系?这是几代现象学家共同思考的重要课题。舍勒和舒兹已经表明,我们不能够简单地依靠类比推理,而是能够由他人的外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特征直接感知其内心情感。这里的关键所在是他人的直接性在现象学上的明证性,这决定了相应的他人理论的优劣成败。胡塞尔为此提出了一种超越了以往的移情和心灵投射理论的现象学的共现理论。后者主张,以他人的体现为中心,未被体现者一同被共现出来,从而在自我的意识领域完成了对他人的构造。Barber教授指出,对于共现,我们不可极端地认为被共现者根本不可通达,因此需要某种推理;相反,共现意味着比显现更多的内涵,被共现者是对显现者的添加,但这份添加不是类比推理;胡塞尔对于他人被给予性的共现说明包涵了一种隐喻意义。在Barber教授看来,现象学的他人哲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认为我们能够通过自省内心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同时也会为自己带来幸福。巴伯教授还详细讲解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意识层面的功用和区别,激发学生们思考公平正义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在报告中,Barber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愉快而深刻的交流。同学们针对报告提出了诸多问题和看法,Barber教授一一做了解答,其饱含激情的言辞、细致入微的分析、清晰透彻的说明和生动恰当的实例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

张周志教授对于Barber的报告做了系统的概括,并予以高度评价。张教授从笛卡尔以降近现代西方主体哲学关于“我思”的研究的逻辑进路,以及胡塞尔现象学的意识还原方法的缘起,一直梳理到舒兹的社会现象学关于他人意识的理论,深入浅出地给同学们介绍了现象学的意识显现和共显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帮助同学们理解讲座,并生动地概括社会现象学的他人意识的共显理论的目的,就是如何克服人际认同中一叶障目的成见或歧视而善解人意。张教授指出,在社会人之中,如何完全客观地共现他人是社会现象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真实地感知他人与认识他人是我们认识这个社会和世界的心灵基础,也是全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Barber教授对于舒兹、马克斯·舍勒等社会现象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意义重大。

听完张教授的点评,同学们再次对Barber的报告报以热烈的掌声。整场报告及同学们的提问全部用英文进行,张周志教授对于同学们的学术热情和语言能力做了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报告会结束前,张周志院长向同学们预告了下三场报告的题目、时间和地点,并安排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山小琪博士、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张波副教授、外国哲学教研室刘剑涛博士分别主持Barber教授的后几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