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霍桂桓教授——社会哲学的前沿问题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10月22日下午14点30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霍桂桓先生应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邀请,在B107教室做了题为《社会哲学的前沿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副院长山小琪博士主持。

霍先生的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他从学术发展脉络分析了社会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社会哲学是目前极有前景和希望的研究方向与领域。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中西学术文献看,直接以社会哲学为题者很少。第二,从学术史看,与社会研究密切联系的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等都出现得较早,但社会学与社会哲学迟至十九世纪中叶才出现。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凯姆以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进行实证性经验研究,确立了主流社会学理论与相应的方法论整体主义。与之对应的是方法论个体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的统一科学方法大辩论。韦伯、文德尔班和狄尔泰等认为历史和社会现象不可重复,生活、生命和体验独一无二,而自然现象的根本特质在于可重复性与可检验性,因此不能以自然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后者不能触及生命体验之核心。韦伯于是致力于研究社会个体的社会行动,这就要发现其动机,并最终理解行动的意义,所以,主观意义和对主观意义的理解成为研究之核心与目的。第三,社会哲学本身理论难度大。我们通常难以避免自然科学思维模式,而这无法满足生活哲学的要求。自然科学思维取向是普遍有效的绝对知识,直接结果是排斥人生和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所采用的基本研究方式是共时性研究,很少关注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它的基本步骤是尽可能使结论抽象化、精确化和形式化;所得出的结论与主体的精神生活无关;最后结果是欧几里得几何学式的研究形态,即封闭而抽象的体系,充其量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与内容无关。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社会哲学的研究现状与广阔的学术前景。接着,霍先生介绍了自己所从事的社会个体生成论(The Social Individual Growing-up Theory)研究。这一研究致力于统一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他强调任何个体都是社会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个体,处于各种现实社会关系和互动中,与其他个体共存,同时,社会是由个体生成;研究对象每时每刻都处于生成之中;研究人类和社会现象必须扬弃西方的惟理智主义方法论,把历时性生成与共时性现状结合起来。

最后,霍先生与学生积极展开互动,精辟回答了现场提问,报告在学生们的热烈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