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哲学研究与论探讨高峰论坛”上,中央翻译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长,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冯章先生,结合自己学哲学和从事哲学著作编辑出版工作的丰富经验,以《哲学书的读法和写法》为题,给我院师生做了精彩而朴实的演讲。
冯章社长就自己从学生时代起的读书经历,发出了“应该怎样读书”的提问。从这个提问出发,他把读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读书而读书,这是一种泛读的读书方式,指的是为了读懂一本书而去读与之相关的其他书籍。并引用王安石的“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来说明这种泛读的必要性,并举出胡适曾写《戴东源的哲学》一书期间虚心学习戴震的读书方法,此后胡适在读《墨子》时讲,要先读光学、几何学、力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而后才能读懂《墨子》这也说明了学科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每一门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二、“于不疑处有疑”这是一种精读的读书方式,就是在别人不怀疑处怀疑。并把这种怀疑分为几个阶段:首先,第一阶段要背诵,精读每句话的含义,在背诵时不仅要背诵文本,注释也要背甚至注释之注释也要理解背诵。其次,怀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胡适说:“读著不疑处要疑,做人有疑处不疑”。做学问应始终持有一种疑问反思的态度才能进步。再次,在怀疑基础上要能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应该有理有据。应该“发前人之未发,述前人之未述,做前人之未作“。接着,做详细的笔记,摘记,或是名句,名段,并加批注,做笔记要详细,标注书名,版次,页码,写出自己的理解,归类,有主次。他举出,马克思一生中做了大量详细的笔记,及笔记而成的提纲,比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在大量的笔记摘记中形成的。北大中文系韩旒海教授在读《马克思著作选读》后,整理出《一篇读罢头白雪,重读马克思》可见读书时做摘记的效果,所谓积少成多,对写作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后,读书要与现实相结合,否则读之无效。
三、冯章社长提出很多人看似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有太多收获,实则是不会读书。他在此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法:1、读书不能太杂,不能不专注。冯章社长谦虚的说起自己读书的经历,上学时读书范围比较广,也没有做出详细笔记,现在却已是忘记多半。2、不做笔记,不去怀疑,没有思考,这样读书,等于没有读书。3、不会用工具书,索引,目录,不会寻找学习的方法,这样读书永远都只能了解一些字面含义,却永远也不能全面的知道文字更多的涵义,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四、写法。读书就是在自己常年学习记录的基础之上,整理、修改、语言润色,归纳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