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孙周兴教授——海德格尔若干问题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2014年11月24日下午2点30分,受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邀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内著名“海派哲学家”孙周兴教授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3号教学楼303教室作了题为《海德格尔若干问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主持。学院部分老师和哲学专业本科生,以及部分哲学专业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在讲座开始,孙教授先简单阐述了海德格尔的生平。孙教授指出,海德格尔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在全世界思想界的造诣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其生平行为所体现出的道德及政治立场,尤其是其纳粹主张又是令人质疑的。因此,对于如此一位有争议的哲学家,他的哪些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既然他不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好人,那么学习他的意义何在?孙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回答:

第一、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孙教授首先对existence这个概念做了梳理,existence实存/生存/存在讨论的是Being的问题,而Being所阐述的问题又可以追溯至ontology,其中on作为分词它既是一种名词文化(静态的)又是一种动词文化(动态的),这种不同是伴随历史发展而来的。在古希腊时期,希腊文化是靠“说唱”这种形式流传下来的,而说唱本身就是一种不固定的,变动不居的一种文化。到了公元前5世纪,这种动态的文化逐步转化成一种静态的书面式的文化,ontology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ontology所表述的存在是一种不变的、稳定的、普遍的、本质的性质。所以孙教授认为,存在是一种形式科学,其关注的是本质、普遍、共相以及观念。其次,存在有普遍/本质(essence)和个体/实存(existence)的区分。他指出,正如中世纪名言所说的那样,“个体是不可言说的”(由于个体的变动与不稳定),柏拉图只承认共性,本质的理念世界;而亚里士多德不但同时承认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并且认为作为第一实体的个体才是哲学的起点,而第二实体是用来表述第一实体的。海德格尔与亚里士多德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路是一致的,他认为对本质的讨论必须建立在个体形式之上。最后,二十世纪初,伴随着尼采的预言“上帝死了”,基督教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人们便将精神家园诉诸于哲学,尤其是价值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海德格尔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命运的存在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第二、海德格尔是技术批判的最深邃者。技术批判是我们时代的主题,当下无论心灵还是世界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即由科学技术带来的危险:祛魅和环境问题。祛魅是指一种去神化,去宗教化,反神秘主义的一种思潮,它虽然有利于人们摆脱神和宗教的束缚,使人们由对彼岸世界的关注转向对此岸世界的关注,然而其在审美,境界等精神方面也是对人类的一种威胁。而环境问题则更加严峻,尤其是水和土壤的问题,水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其流通性是最强的,而当下所受到的破坏与污染也是最严重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海德格尔进行了主体性哲学批判——技术批判,并提出了Ge-stell:座架/集置。其包含四种含义:表象nurstellen(置象)、订置be-stellen(表象)、置造nerstellen(置造)、伪置verstellen。通过这些互相勾连的词语,海德格尔意图表明,在现代世界,事物的存在先于它的被表象,存在就是被表象性。这种主客对立思维,使得人-物敌对。人不再倾听物的声音,只是一味支配物、控制物。而这种格局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当代的科学/技术。海德格尔通过对表象化思维的深刻审视,揭示了当代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主张对生存和生命的敬畏,这对于我们当代人是有深刻意义的。

第三、海德格尔是未来世界思想的开拓者。孙教授认为,二十世纪许多思潮为未来世界做了许多准备:首先,后种族主义(非西方中心)立场的建立,为各种文明进行平等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实存/存在主义为人的生存和生活探索了很多有意义的路径和维度。最后,现象学自海德格尔以来,不断地对哲学/科学之外领域进行探索,解放了这个唯科学至上之时代的人的眼光和境界。而现象学方法的三个要素:现象学还原、现象学解构、现象学建构促进了人探讨“本源之思”。现象学会在将来的思潮中被重复讨论和应用,而海德格尔将会一直被提起。



整场讲座中,孙周兴教授深入浅出,语言既生动又幽默,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对于海德格尔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4点50分,讲座在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