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赵馥洁教授——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其意义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12月12日下午,我校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荣誉主席、西北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哲学导师组组长赵馥洁先生在我校南校区2号教学楼305教室,作了题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其意义》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小琪副院长主持,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李明教授和马哲教研室主任郭明俊教授以及哲学专业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其他哲学爱好者也参加了此次讲座。



赵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此次讲座:

第一、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价值论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各个领域,如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以及历史观。价值论是一种应然原则,应然原则渗透于必然原则之中,必然中蕴含着应然,应然蕴含于必然之中,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本体论研究讨论的是存在与否的问题,这不是由人主观判断的,而是靠存在物本身客观决定的。价值论则是应然的,它涉及的是好不好、应不应该的问题。价值论的思维方式是以我观物,而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则是以物观物。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中,应然与必然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首先,在本体论的范畴中,道、气、无、理、心这些概念既是对本体的表述,同时也是关于价值论的表述。例如道在老子哲学中既是本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是“圣人之宝”的价值标准,更是人应当追求的真善美之道。其次,在认识论的范畴中,人的认识往往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受一个人的主体情感决定的,是由主体的价值意识参与的行为。追求真与追求善也是统一的。比如下棋,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之所以迷是由于他们与成败的结果紧密相关,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便不能做出纯粹客观的判断。再次,在历史观的范畴中,古代学者将历史发展规律称为势,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而在中国哲学中,势又得符合“生人之意”。王夫之也称历史之势是同然之心,同然之理。在此,价值观又与历史发展规律统一起来。最后,在人生观的范畴中,人生不但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又是一个人格不断培养的过程,生理与伦理共同起了作用,自然客观发展过程与价值构建共同贯穿于人生之中。所以,必然与应然相互贯穿相互联系。因此,中国哲学本质上是价值哲学,是以价值为主导的。


 

第二、形成必然与应然相互联系这一特质的原因。从思维方式来看,中华民族自古有一种天人合一、主客合一、客体主体化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赋予了它们人的意义,如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张载讲“人为天地立心”,王阳明讲“心外无物”,“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这些都表达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客体主体化这一思维方式。

第三、中国哲学必然与应然相互贯通思维方式的意义。首先,从学理上看,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必然与应然相联系相贯通的特点克服了西方价值与事实相分的不足之处,如著名的休谟问题“事实判断推不出价值判断”,而中国传统哲学不存在这种问题,相反,价值判断与事实存在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好的即是真的。其次,中国哲学有着以人为本的现实关怀。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实现了人本思想,摆脱了宗教意识的束缚,如阴阳这对本来用来表示日光的向背的概念后来逐步发展为象征男女、强弱、虚实的价值问题;五行本意作为宇宙的运行框架,也逐步发展为五德(仁义礼智信)。再次,实践意义。中国传统哲学重实践的特点,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人的实践来实现其价值目标,“继之者善也,成之者道也。”其全部意义都在于继道成性。最后、中国哲学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体悟。中国传统哲学要求哲学研究者体现哲学精神,要求学着将追求真理与追求人格统一起来。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特征乃“重人生而不重知论、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是十分精深的见解。

  讲座最后,赵馥洁教授和同学们展开交流,对同学的提问作了仔细的回答。赵教授的讲座深刻地阐发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的特质和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拓宽了同学的视野,加深了同学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体悟,并且给学生带来了重要的思考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