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学科建设
  3. 学术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讲座

丁为祥——爱国的主体基础与弘扬国学的三重境界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
  • 浏览量:

 

20170406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哲学教授丁为祥先生受我院院长张周志先生之邀,于我校长安校区天平楼B座模拟法庭,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爱国的主体基础与弘扬国学的三重境界”的学术演讲。

丁先生的演讲内容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序言:1、讲题的意义——爱国之情乃人之本性,其为人之本欤,不可丧也。2、讲演形式——可谓以故事和案例来阐明主题,并以主题来深化故事,最后达到圆融合一。3、讲题的结构——两个层次六大点,以主体基础和三重境界为纲,各讲三点。4、学术生涯简述——从儒三十载,以生命验证儒学,以生命关照儒学。第二部分是演讲主题。

丁先生讲演特色可谓叹不绝耳,当然不是惊叹,而是一种哀叹,可见丁先生对国学情之至深意之至笃。

一、关于爱国的主体基础问题

首先,“切勿以卖国贼帽错带人,爱国须有理性智,莫使英魂枉含冤。”

故事从虎门讲起,首先列举了被国人错戴 “卖国贼”的近代四个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章太炎、李鸿章,并对他们的事迹予以简述,以供时人评析。此四人皆以看洋之人,习洋之术,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终无力回天;世人只知其损国之果,却未察其拳拳救国之心,扣以卖国贼帽,实属不该。

“爱国须理性,民族自信不可缺。”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善待他人言,莫丧中华魂。对待西风吹盛,即不可全盘西化,也不可妄自尊大。爱国应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勿以豪言欺人。

其间故事良多,有甲午风云,北洋水师、义和拳、德里达对中国哲学有思想无哲学的观点,还有蹇材望的伪态等。

其次,“爱国不称霸、不逞强、不逞能,常怀仁爱之心。”

爱国须以修身为本,不可以威压人,应以德服人。中华之道礼仪当先,主体资格莫不相衬,敬业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时时事事履行,以小见大,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文明用语,诚信待人,切莫步入丛林法则时代。

天下苦秦久矣,皆以失德以致,理性辨别,以史为鉴。道德主体底线不可动摇,君子人格须当常立。

其间举了好些例子,有圆珠笔芯、丁老师的电视、伞,水浒杨志、大秦帝国诸子、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等。

第三,“对外保持清醒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内始终守住道德底线,保住君子人格,以儒学的思想来诠释爱国精神。”

二、弘扬国学的三重境界

首先要“超越民族民粹情绪”

国学思想的产生以及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把日本保存国粹的精神引进中国,也就是国学。经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兴起了一股弘扬国学的思潮。

(2)1935年,上海石教授发表宣言,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华文化不可断绝。

(3)1958年,港台新儒家《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发表,以弘扬儒学。

(4)2004年,又是一个甲申文化宣言,以求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大致走了四个阶段80年代文化热、90年代国学热、世纪初传统文化热、12年以后孔孟回归。

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却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现象,例如民族民粹情绪。民族主义自古有之,如华夷之辨,孟子就给出了一条正确文明发展的道路,但后来就变异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霸道仇对思想。民粹主义发源于19世纪俄国,是一种下层人民占领道德话语权的思想。1981年,我国是由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所阐发。而在现代社会中民族民粹情绪依然存在,我们应予以超越扬弃,弘扬国学,传承儒家传统精神。其中举了墨子、冯骥才、林徽因等的事例。

其次要“超越原教旨主义”

 还原人治的本源含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为例,此语出自朱子《中庸集注》,现今则多释为贬义,成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一种有仇必报的心理。本来是一种君子之德,以仁道的方式处事行为。列举了范仲淹父亲处理案件之德,大程押送犯人之信予以佐证。可见原教旨也不全然皆错,应加以理性识别,以继承古人的优秀美德。

第三,“指向命运共同体的超越精神”

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毛泽东《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界说。

当代实时形态的描述,用朱子“理一分殊”加以界说,如月印万川,描绘了一种最高的本体,而这理、月可比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这就是人类需共同努力的方向目标,而水塘的月则是各民族的文化精髓,须以继承和弘扬。

人类大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中,中华民族应理性对待多元文化,积极发展本民族文化,未来的人类文化必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在其中我们应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超越精神,而国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此。

至此讲座已接近尾声,丁教授关于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惑,并询问了同学们的听讲感受。

近晚七时,下课和晚饭已过多时,在意犹未尽之中中结束演讲,所谓“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也。可见丁老师引人入胜的学术功夫之深,想必除了学识渊博之外,还有平易近人的气魄,再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关怀所致,可真谓言传身教的大师风范。

同学们在依依不舍的热烈掌声中送丁老师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