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下午,在我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的邀请下,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前院长刘高岑教授莅临我校,为我校哲学专业学生做关于西方心灵哲学的自我简析的报告。
一、什么是自我问题
要想解决意识问题,首先必须要解决自我问题。要想解决关于人的一切问题,也首先必须解决自我问题。试想,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是清醒的状态,我们可以随时通过“自我”来指挥我们的精神活动,并执行所意向的行为。那么,这个“自我”究竟是什么?我们呼之即来的,赖以生活的自我操控行为的感觉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进而,当我们熟睡,脑神经虽然在进行中但是却没有自我感,可一旦我们在噩梦中感受到生命的危险,那个所谓的“自我”就会立即冲出来唤醒我们。或者当我们被催眠后,我们的自我在哪里?
二、自我问题的历史考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德尔斐神庙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作为他的哲学原则,然而这个问题就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笛卡尔以“我思——我在”、“主——客二分”开创近代哲学以来,“自我或主体的本质”成为近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成为西方哲学长期争论的著名哲学难题。而休谟以是否可“经验”为标准来研究自我问题,得出结论:当我们向内观察时,我们经验到的是各种具体的知觉,而绝对不可能经验到自我,所以,自我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幻想。但问题在于,必须有一个主体,才可能有相应的知觉和经验。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康德以“统觉”解释自我,他认为统觉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的统一功能,凡是不能统摄于自我意识之下的东西都不可能成为我们只是的对象,对象意识绝对地受自我意识统一性的约束。19世界后期到20世纪初期,心理学作为专门研究意识和心理现象的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提到:“自我”是“心理学必须探讨的最令人困惑的谜”。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作为客体的自我和作为主体的自我,认为主题的自我与意识经验本质地相关。20世纪前半叶,当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的同时,心理学发生行为主义转向。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语言分析哲学的兴起,自我与意识、内省、心灵等概念一同遭到心理学家和分析哲学家的拒斥,研究内部心灵的各种问题被看作与科学精神严重背离的根本上错误的观念。1950年代后期到1970年代,西方哲学发生从语言哲学到心灵哲学的转向。几乎同时,心理学领域也发生了以研究内部认知机制为特征的“认知革命”,建立了认知科学,研究心灵的内部状态、内部机制称为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的中心任务。1970年代到1990年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致力于研究“感觉与脑过程的关系”、“还原问题”、“意向性问题”等等相对初级的问题。如此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自我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因为所有问题最终都与自我问题有着本质性的关联。
三、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关于自我的五大理论
1990年代中期以后,自我问题成为包括心灵哲学、认知神经科学、意识科学、神经生物学等当代心灵科学——哲学各学科着力探索的核心问题,并主要形成了以下五种理论:
第一,语言虚构论。这种理论认为心灵是脑的物理化学过程,自我根本不具有神经生物学意义上的实在性,完全是人类使用语言编造出来的东西,是一种语言虚构。其典型代表人物当属美国心灵哲学家丹尼特。
第二,魔法幻觉论。认为所谓自我感、行为控制感、自由意志感等,只不过是一种魔法幻觉,由美国心理学家魏格纳创立。
第三,生物自然主义理论。从认识得以可能的条件和生物自然属性论证自我作为形而上主体的必须性、作为生物自然属性具有其神经生物学层级的实在基础。代表人物是塞尔。
第四,意识语境论。认为自我就是意识得以形成的语境,这种自我理论由美国著名认知神经科学家巴尔斯于1988年创立,2000年后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今的影响力极强。
第五,二级表证理论。由生物学家、心灵科学哲学家达马西奥创立的一种实在论自我理论,其核心是把自我理解为对知觉表征的二次表征。
四、简单评析
基自我理论是当代心灵科学哲学领域正在激烈争论的问题,基于神经生物学家和哲学家对此莫衷一是的看法,最后,刘老师也简单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心灵、自我问题的研究中必须超越既有科学规范确立的客观性、实在性标准,建立新的科学规范:必须把第一人称方法作为首要方法引入,作为实在性的标准;自我感应应该是生物进化到高级阶段出现的自然属性,有其神经生物层次的实在基础,但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精神现象不可还原,自我心灵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