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业教什么?学什么?
——哲学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7年5月17日下午,在我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的邀请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江怡教授莅临我校,为我校哲学专业学生做了:“哲学专业教什么 学什么——哲学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的学术报告。
首先,江教授讲到了哲学与教育的关系。哲学就是教育。哲学本身是教育的核心,是满足人一切要求的教育,它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哲学本身是高度思维训练的学科,其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不言而喻。关于表达能力,作为哲学专业的学生,都应当是能说会道的,使用的语言要能使听话者理解并有所行动,要能质疑和改变原有想法。论辩能力更是如此,哲学在古希腊有些哲学家那里,是作为对话(dialogue)的形式出现的,哲学课堂不应是在传播知识,而是在讨论知识的构成方式,教师不是真理的传道士,不具有占据真理的优先权(prioeity),学生有权利和责任提出问题,澄清存在的疑惑。除此之外,社会、教育的发展对哲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江教授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例,指出,在如今的企业文化中亟需哲学,哲学本身并不能带来直接的利润和效益,但却可以培养员工的能力,促使员工全面发展,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实力,利润和效益也随之而来。又讲到,新近选出的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曾做过20世纪法国哲学解释学和现象学大师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助手,无可置疑,哲学对马克龙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都突出了哲学的人的主体性,以及教育的重要性。
紧接着,江教授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内容的讲述。
首先,从《国标》说起。(国标,指哲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主要从培养目标,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三点着手。在培养目标上,强调了哲学类专业要培养具备扎实的哲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能够运用哲学思维认识、分析理论及现实问题的能力。关于知识要求,除了要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以外,应积极地了解国内外本专业的相关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要具有相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除了阅读哲学书外,也要多看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等学科门类的书。对于能力要求,应基本具备创造性地学习哲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具备将所学哲学理论和思维方法用于处理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具备能够以哲学思维方式进行理论研究的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具备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运用,江教授着重讲了其在专业方向类课程学习中和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体现。在专业方向类课程的学习中,要重视经典原著的阅读,不能指望通过教科书来学习哲学;要重视问题意识,问题导向;要重视交叉性学科研究,这将有这很大的学习前景。同时,也讲到,如今的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睡的多,读的少;想的多,写的少”,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不重视。而应该日积月累,多阅读,多写作,并培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论文写作。也应该翻转课堂,课堂教学是辅助,课后阅读才是关键,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阅读和写作时间。
其次,哲学专业的性质定位问题。哲学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培养应当以塑造理论思维能力和良好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为主要目标。重点强调了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一是在于,其独特的理论思维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大量的原著阅读,诸如《理想国》、《形而上学》等等是基础性阅读。二是在于分析论证能力。论证,不是表达,陈述观点,是要告诉人们如何认识知识,知识构成的方式是什么。哲学专业训练是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思维上的抽象能力(概念能力)和论证上的推理能力。如,哲学不提供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而是合理、充分地论证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构成方式。
再次,哲学专业与通识教育之关系。哲学专业不是为了传授某个特定的知识体系,或者培养某类专门的人才,换言之,哲学专业学习不是一种职业教育,而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或者说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哲学是帮助人更好地了解人类,了解生活,了解世界。就像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的,哲学,是使人作为人成其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而作为人成其为人,这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含有形式的,本质的东西。
最后,哲学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教授在此强调,通识教育原本是哲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完全符合哲学教育的特征。从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培养学生的全面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正是哲学教育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无论是哲学专业学生还是非哲学专业学生,都需要接受哲学通识教育内容。并且,哲学专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社会基础。我们应当及时抓住这个机会,以各种方式努力扩大哲学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让哲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