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社会学专业系列讲座”第二期在天平楼B座305教室举办。社会学教研室李颖晖博士同在场师生分享了“社会学的想象力”所呈现的精彩社会事实以及如何基于社会学的想象力发现社会本质的个人心得。本次讲座活动由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教研室主办,社会学教研室郑文副教授任讲座主持人,任娟娟副教授、汪小宁副教授出席讲座。
以“社会学的想象力”为主题,李颖晖博士从三个方面展开讲座内容:
其一,社会学的想象力为何(是什么)。从米尔斯对当代社会学发展的批判谈起,李颖晖博士介绍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理论缘起与内涵。即,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质,是一种将个人命运放置于宏观历史背景之下,超越个人困扰看到背后结构性的公共议题的视角转换的能力。
其二,社会学的想象力何为(干什么)。李颖晖博士指出,社会学的想象力要求人们能够“共情”,能够“洞察”,也就是能够摆脱个人情境的即时性,将事情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中,从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因此,拥有社会学的想象力有助于我们发现社会,挖掘同我们所习以为常的日常惯习所不同的社会本质。同时,为了更清晰地向大家呈现如何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发现社会,李老师也通过“东北喊麦”麦词的词云等现实联想为大家举例说明了社会学的想象力所能呈现的“不一样”。
其三,社会学的想象力何来(如何培养)。拥有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入门社会学的关键。李颖晖博士提出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训练社会学思维的三大要素,即,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开阔的视野。其中,理论知识的积累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要注意系统思维、逻辑思维、联想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社会阅历则是提升现实感、理论得以联系实际之必需。在谈及如何积累理论知识、增进社会体验的同时,李老师也为在场师生分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提倡大家通过多听、多看、多学来实现广见博闻。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开发专业兴趣的有效思维工具,也看到了社会学独特的批判性思维和丰富有趣的研究领域,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对社会学专业本身的理解和认知,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兴趣。
下一篇:谢珂——群体的想象:被制造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