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晚上19:30—21:30,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我校雁塔校区学院会议室举行了“法治文化活动季”系列的“问道长安”学术讲坛活动。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立波教授主讲,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小琪院长主持,一同参会的还有王琼老师、何小勇老师等。
在山小琪老师对张立波老师进行了介绍后讲座正式开始。张立波老师首先介绍了话题的由来,从文科生所应当具备的阅读、思考、写作能力出发,论述了个人基础的培养方式。张立波老师讲到通过写学术总结、月结、生活随笔等途径可以有效的增长我们每位学生的学术水平。接着,张老师又为大家分享了一份通识书单,其上名列着张老师在各领域中极为推荐的书目。“阅读经典,体会经典,做出自己的导读和解读,让自己也做一回寄生虫,这样才算是真正读书了。”《坐言起行录》中的这段话,在此时更显得尤有道理。在介绍完书单后,张老师把两本自己专程从人民大学带来的典籍,赠予了山小琪老师。在座的学生们在那一刻仿佛也感受到了那种来自学术界朋友往来之间,充满着人文气息与学术素养的浓烈的热情,整个会议在一片浅笑与掌声中也逐渐走向了下一个阶段。张老师强调阅读经典的原初意义就在于培育思考及写作的理论和方法。由思想家们是如何思考的开始,提出问题、展开问题,再进一步推导思想家们是如何阅读的,如何写作的。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是文本,我们应当努力阅读生活这个广阔的、多元的、异质的文本。
接下来,张老师讲到,写作是生产性的活动,要勤于写作。用写作来带动、带领阅读,用写作来细化、深化思考。我们每个人的写作能力,需要经过长久的训练,使得其成为习惯,达到“越写越想写、越写越能写、越写越会写”。尝试“分解式”的写作,沿着写作的阶梯攀升。从“读后感”到“书评”到“学术思想评论”,从“读后感”到“学术思想笔记”到“学术论文”。张老师又指出,写作不用一直去引用,阐述自己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忽然有了想法,就抓住“冲动”,当即写出来。写作,正是从此时此地开始的一门功夫。因此,对于每一位想要开始写作的同学来说,能从当下出发,行动起来,将自己的日之所见,夜之所想以文字记录下来是再好不过的。
最后,张老师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懂,是站在另外一个山头上,和解读的文本对峙,遥相望,唇枪舌剑。没有现成的“是”摆在那里等待学生把握,“是”有待于自己的创造和发展。只有当学生最终制造了自己的“是”,写出了自己所“是”,他也就“是”了。
(供稿:研究生 江星辰 责编:李彧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