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PROGRAM NAME

  1. 首页
  2. 新闻通知
  3. 综合新闻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综合新闻

我院顺利完成2020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线上答辩工作

  • 来源: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发布者:哲社学院01
  • 浏览量:

4月25日,我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顺利完成。本次答辩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设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三个答辩组,每组分若干小组。院长山小琪老师、副院长马雪莲老师为答辩指导委员会主席,李勇、俞秀玲、周毅、刘剑涛、郑文、任娟娟、汪小宁等七位老师为委员。各答辩小组由一名组长及若干名教师组成,另设一名答辩秘书。答辩采取网络远程方式,运用“腾讯会议”、“EV录屏”等网络教学工具进行。

我院提前谋划、认真组织、严格落实,保证我院本科生毕业答辩工作顺利进行。4月15日,开始组建秘书群、答辩小组教师群、答辩学生群,并传递资料、发布消息、商讨方案;4月17日,针对答辩所使用的网络工具进行调试;4月23日,开展本科毕业论文线上答辩(社会工作第二组)演练。4月25日,各答辩小组成员按事先通知进入腾讯会议室,答辩开始后每位同学依次进行答辩。

答辩过程依次按照答辩人陈述、答辩委员提问、答辩人回答问题、答辩组评议并宣读评语、答辩组长宣布该生毕业论文答辩是否通过(不宣读成绩)等环节进行。整个答辩流程连贯、有序进行,历时10个小时的学位论文答辩会圆满成功。 在线答辩感想(学生)

杨紫清:

此次答辩过程之中,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认真聆听,老师们在提问环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能让我们答辩的同学对自己论文的把握更上一层楼。在我自己的答辩过程之中,老师们的剖析和提问使我受益匪浅,能让我从多维度去认识自己选题意义和写作方式。最后李勇老师的总结发言让我印象深刻,我想无一学子不为身为哲学系的一员感到骄傲,这四年带给我们的沉淀是潜移默化,更是受益终生的。

樊少敏:

今年,受疫情影响,毕业论文答辩不得不采取了答辩的方式。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我认为此次答辩可能因网络问题会大打折扣,但此次答辩在实际进行中,效果却出奇的好。老师们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对我们的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使得我们对自己论文写作中的长处与不足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此对各位老师们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你们对我们论文写作中的指导。并且感谢你们在这四年中的深深教诲,我们定会不负所望,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秉持校训的“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同窗门更是认真准备,积极应对。面对提问,积极思考,礼貌有加,对老师们的疑问均作了有理有据的回答。在此对同窗们也表示深深谢意,感谢你们四年学习生涯的相伴,感谢你们这四年的包容、激励。祝愿大家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前程似锦、美梦成真!

陈炎丽:

通过此次答辩,我从中获取良多。首先便是在自我认知方面,在答辩过程当中,各位答辩老师非常认真负责的指出了每位同学的不足,特别是我在论文撰写当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对论文的资料收集、撰写、答辩等方法技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其次则是认识到自身在学业学术上的欠缺之处,更激励我今后要更加注重知识积累,提高专业技能。最后,更加珍惜和感激。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感激老师们的细心指导。

杨璐

今年是很特别的一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进行了线上答辩。在答辩之前我和我的舍友都很紧张,但是在答辩开始后我觉得并没有意料之中的尴尬与紧张,一切按照流程进行,答辩的过程还是很享受的,特别是有机会听取各位同学的论文和老师们的意见,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所增加。答辩也算是为大学的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我很感谢大学四年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尽管不舍,但我们依然要勇敢向前。

余涛:

毕业答辩终于在昨天结束了,这也宣告着我的大学生涯也将逝去了。由于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故线上答辩将在网上召开,这是近些年来头一遭遇上,于是我在一接到通知也是五味陈杂,如果将答辩前后拉出一个时间轴,那么在时间轴上,不同的心情会顺次分布着。它们分别是,忐忑、焦虑、激动、感慨。首先在接到通知时是忐忑,忐忑其实就是恐惧、各种担心。这种担心是对自己论文的不自信。这是因为我论文很多内容还是很不足的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也没能大刀阔斧改好,就这导致答辩时发现很多问题,这些给我教训就是以后要多动多想,只要肯做且认真做便会做好的。其次是焦虑,这主要体现在答辩时倾听其他同学时的报告,老师们很认真很负责,同学们也讲的都不错,我在等待过程中就很慌张怕自己讲不好,随着越来越快到我时这种情绪愈发严重。之后正式答辩时便是激动了,之所以激动是因为到我了而且由于我处于压轴的位置上,马上毕业一组的答辩就结束了想着就激动了,但由于过于激动我在回答问题是还忘记开视频了真是相当尴尬了,不过好在最后终于讲完了。在答辩结束后便是感慨了,在答辩老师宣讲完毕我们的答辩结果决议时,我有种热泪盈眶的冲动,因为我是个慢热型的人,故现今再想这一刻,也难抑心中的感动,想想大家就这样结束了大学,可能毕业照都很难,真是感慨万千。最后非常感动各位答辩老师以及答辩秘书的不悔教导、在今年这个多事之秋的日子里,每个人都付出了太多太多,非常感谢教育了我四年的西北政法大学以及那些可敬又可爱的老师们。

余贵:

答辩结束是毕业的信号,也意味着另一个开始。我认为本次答辩是对我本科阶段学习进行的一次检测,通过毕业答辩,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语言组织能力存在欠缺,文字表达不够严谨,专业理论积累不足等。在此,我要感谢本专业各位老师在我学习中的帮助和督促,感谢马雪莲老师对我论文写作的指导,还要感谢汪小宁老师、徐雅妮老师、谢珂老师在答辩中帮助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给出完善建议。

仵佳雨:

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这一届成为了比较特殊的一届毕业生,在昨天,我们进行了不同于往届的网络答辩,虽然隔着网络,但看到老师同学们的脸,感觉距离感减少了许多。让我意外的是在这次答辩中我获得了我们组的优秀,当然,这都离不开刘雨龙老师对我的论文的指导和诸位老师大学期间对我的教导,同时也非常感谢各位答辩老师对我的肯定。

马鹤芸:

随着昨天紧张的毕业论文答辩结束,我的毕业论文的写作也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天的时间,不仅让我发现了目前的优点和不足,也从他人的答辩中学到了很多。答辩结束后,三位答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关于人生的课,受益匪浅。给所有参与答辩的老师说一声“辛苦了”。

在线答辩感想(老师)

任娟娟老师: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16级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通过网络进行。非常时期、非常情况之下的非常办法,对参加答辩的老师和学生来讲均是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辛苦付出,严谨以待,让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得以在紧张、有序的氛围中顺利、圆满完成。惟愿光阴含笑,岁月凝香,不负韶华,不负遇见。

杜君璞老师:

本次网络毕业论文答辩是针对这次疫情做出的特殊举措。这背后离不开学校和学院领导的精心准备和鼎力支持,体现了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全体教工为确保毕业生顺利毕业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更体现了学校和学院对学术的严格要求和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王琼老师:

今年我们哲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答辩,因为疫情影响采取了网上答辩的形式。令人惊喜和感动的是,虽然是在网络这个特殊的时空中,我们的毕业答辩依然进行得如火如荼。尽管已经告知学生不必回答每一个问题,但每个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认真作答,不愿放过,不肯敷衍,我们每个老师也认真审视了每篇论文,对每个有意义的问题深入追问,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从早晨8:30到晚上9:00,在思想的碰撞和快乐的交锋中,我们以这样的方式送别孩子们珍贵而难忘的大学四年生活,给它们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张磊老师:

通过网络开展毕业答辩的形式,的确形式新颖,却更是无奈之举。但就这次答辩的具体情况而言,2016级哲学专业的同学,的确表现很好。无论是从选题,还是论文撰写,除个别情况外,大多数同学都能认真对待,深入思考,从而在定稿时,格式错误已经控制在极小范围以内,更有几篇较为优秀的论文,不但反映出作者的相关文献功底比较扎实,还可以看到其思考的深入程度,以及相关思辨能力的提高。而就网络答辩的过程而言,由于该形式比较依赖网络条件,一旦客观上出现技术问题,往往比较影响答辩流程的顺利进行。此外,毕业论文答辩是具有某种仪式感的教学活动,因此,线下组织形式并不宜为线上取代。应看到,这种身历其境的参与感,同样是对学生内在品质养成的重要环节。总之,在本次网络答辩顺利开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同学与老师们严谨、认真的态度与作风,也看到了近四年来同学们所取得的成绩,这无疑是振奋人心、催人上进的。

俞秀玲老师:

开学之际,有鉴于疫情的不断发展扩散,学校提出了“延迟返校、按时开课、调整教法、保证质量”的总体要求,一系列线上教学活动陆续开展,同样地,这样的线上教学活动也包括今年的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接到线上答辩通知的时候,首先面对的就是稳定可靠的网络平台的选择问题,于是,忙碌于线上教学的同时,又开始了线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调试网络平台,对比其中的优缺点,最终选择了腾讯会议平台,由秘书提前预约会议,并将会议邀请码和参与答辩学生的论文全文以及查重等资料全部收集齐全,发送至每个参与答辩工作的老师和学生以便阅读……终于,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迎来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正式答辩,看着一张张年轻朝气的脸庞,终于释怀,一切有条不紊有序进行……整整一天,答辩工作终于顺利完成。此次答辩尽管因为疫情影响未能如往年进行面对面的答辩,然而却并不影响答辩的质量,真的是“一方屏幕,两处相牵”,它不仅传递的是老师们传道受业解惑而坚持不懈的个人魅力,更传递了因疫情而没有隔断的师生之情。

此次线上答辩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说明,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冬天已经远去,春天已经到来。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能够早日相聚。

郑文老师:

我们实现首次并且圆满地完成“云”答辩。这得益于学院教务老师、答辩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非常感谢大家。在我看来,论文答辩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和老师同样重要。对学生来说,它是对大学四年专业所学知识的展演;对老师来讲,它是检验自己传道受业结果的重要时刻。从这次答辩结果来看,作为老师,我们看到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非常欣慰。对同学们来说,答辩结束后,本科学业即将画上一个句号。但是,作为老师,我想这并不代表我们师生情谊的结束,我们每一个老师会继续关注、关心我们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成长;也希望同学们毕业后,能常回我们“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这个“家”看看,能常与我们的老师保持联系。最后,祝愿我们的同学吉祥安泰,前程似锦。

刘剑涛老师:

这次采取视频答辩形式,虽然不能面对面问答,但是视频确保了每一位师生都能够在屏幕中真实地显现出形象和声音,并及时问答互动,完全实现了答辩的真实感和仪式感。学生在陈述和回答中并没有因为空间的阻隔而出现紧张、慌乱等问题,而是比较从容自在。教师也没有因为缺乏“答辩现场”而不适应,而是一如既往地倾听、发问和启发学生;尽管个别答辩小组时间较往年明显加长,从早上到晚上近九时,的确辛苦,但是没有教师或秘书抱怨或者反对,更没有懈怠,一直积极投入。学生同样没有因为未能课堂答辩或时间较长不满,反而为在毕业前最重要的学习环节同时得到诸多老师的认真指点感到高兴,也感激教师们不辞辛苦的付出。虽然也有一两次网络卡顿,但是答辩组长和秘书根据预案及时调整,最终并未耽误时间,也没有影响答辩秩序。总之,得益于教师、学生、教务人员和答辩秘书的认真准备与密切配合,以及先进的网络和视频技术,答辩非常成功,效果并不亚于以往的课堂答辩,远远超过预期!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等工作中,提前全面预判、认真准备、密切配合,我们还是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好现代化技术和手段,既可以应对特殊时期(比如这次的疫情),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责编:2108级盛平)